【明報專訊】中國官方日前首次披露用於航空母艦的戰機殲-15的照片,是自從「殲-20」試飛、「瓦良格」號航母外部基本完工以來,再一次對外展現軍備科技進展,備受國際媒體關注。殲-15是在俄製蘇-33戰機原型上改造的重型艦載戰機,軍事專家認為,中國跳過輕型、中型,而直接發展重型艦載戰機,是軍事科技的一大飛躍。
瀋陽製 擁折疊式機翼 雙發動機
官方《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網站上周首次曝光了綽號「飛鯊」的殲-15的試飛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其折疊式機翼。該照片一出,隨即引發國際媒體的熱烈關注,《紐約時報》等多國媒體都對殲-15的試飛作了報道。殲-15是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為解放軍海軍航空兵製造的重型艦載戰機,美國媒體報道,殲-15早於2009年在瀋陽首次試飛成功。
《紐時》等多外國媒體關注
澳門國際軍事會會長、資深軍事研究員黃東表示,殲-15雖然是以從烏克蘭購買的蘇-33戰機為原型,但其原材料、武器、雷達等裝備都是中國國產的,與蘇-33除了外形之外幾乎沒有什麽相同,技術也領先蘇-33很多,是一款十分「中國化」的戰機。黃東說,「中國跨越了輕型和中型的階段,直接到達重型艦載式戰機階段,可以算得上是軍事科技的一大飛躍。」一般重型戰機載彈量、航程、航速上都較輕型和中型戰機優勝,而且採用雙發動機,但維護費用較高。
機件國產 否認抄襲蘇-33
殲-15的研發給中國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帶來不快。俄羅斯方堅稱中國的殲-15抄襲了蘇-33戰機,但中方卻認為殲-15戰機90%以上的元素都來自中國自主創新。黃東說,雙方在此事上已無法達到共識,也不可能回到1990年代時兩國軍工合作的親密程度。
從去年開始,中國軍方一改神秘的作風,先後公布了首架隱形戰機「殲-20」和首艘航母「瓦良格」的照片,國防部上周也開始舉行例行記者會,軍事透明度大幅提升。黃東認為,中國軍事透明度的提升既是因自信心提高,也是針對近期海域主權爭議增加,適當的「展示軍事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