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歐美地區經濟有回穩迹象,但香港和深圳等華南最大港口的吞吐量,表現呆滯,今年首季的增長大大落後於上海等長三角地區港口。分析指除了日本天災為華南企業帶來壓力,同時反映珠三角廠商往內陸遷移的趨勢,亦再次印證和黃(0013)減持珠三角港口業務的時機,接貨的投資者也許要面對行業低潮。
和黃今年1月宣布分拆和記港口信託到新加坡上市,當中包括曾經是和黃最核心資產的香港葵青碼頭及深圳鹽田港,不過就保留了近年超越香港及新加坡,成為全球最繁忙港口的上海港,和其他長江三角洲的貨櫃碼頭。和黃僅保留約25%和港港口權益,被視為看淡珠三角港口的發展。
和記港口無包括高增長的長三角港口
和記港口招股時反應熱烈,惟3月中上市後長期「潛水」,以收市價計,一個多月以來未有1天能突破1.01美元的招股價。上周五收市報0.92美元,創上市後新低,仍比招股價低9%。
儘管和記港口推銷華南港口業務前景穩建,但數字反映,華東如上海、寧波港等,首季吞吐量升幅達12%至21%,但香港、深圳等只是僅增長2%(見表)。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經濟漸見復蘇迹象,但分析指出,碰着日本海嘯災難令配件供應出現緊張,華南地區的企業亦未必能受惠。
日本地震 增珠三角廠商壓力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表示,近來內地廠商訂單增多,但加工行業的零配件如電子、貴價玩具等的日本供應商來貨受影響,在華南的廠家就算有訂單都不敢多接,雖然有廠家到他國找替代品,但產品標準、售價等亦會是一大問題。他續指出,珠三角地區主要為中小企,多從事低增值的加工業,能負擔的工資亦較低,勞動力問題隨着長三角工業發展而日益嚴重。
李嘉誠的長和系公司屢屢能把握產業周期或市場氣氛頂峰出售資產,以理想價格「出貨」,接貨者不容易佔得便宜。2000年在科網股熱潮之下分拆TOM集團上市,儘管股價曾經暴升,但其後長期潛水。同年和黃出售英國電訊業務Orange大賺逾千億元,也是高位出貨的例子。
即使是行業巨人,也難嘗甜頭。英國沃達豐07年以109億美元(850億港元)「天價」收購和電國際(2332,已被私有化)旗下的印度電訊業務權益,但交易後沃達豐不單被當局追討達25億美元(195億港元)的稅款,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沃達豐更要為其作23億英磅(296億港元)撥備。
(明報記者張令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