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人愛看「冧吧」找投資貼士,這本身沒錯,何况投資路上根本沒有對錯,只要能賺錢,便是好東西。不過「愛看冧吧」者的一大盲點是,容易忽略投資大勢。近周,港股的偏弱便不能單看香港的內部因素,因為全球多個新興市場正齊齊捱沽,而其中一個推手便是德銀的一份看淡新興市場報告。
德銀分析員去年亦曾唱淡
今年首4個月,新興市場股市的表現,總的來說明顯落後於歐美主要市場。安碩MSCI新興市場指數基金(美股代號﹕EEM)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的組成除了金磚四國的大藍籌外,還包括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波蘭、秘魯、匈牙利等地的企業,故其升跌應可反映新興市場的總趨勢,特別是該基金的資產總值已接近400億美元之巨,每天在美國的成交也十分活躍。在今年頭4個月,EEM的升幅僅為5%。同期,道指升了10.7%,德國的升勢就更勁,達到20.2%。
只要大家留意近日國際金融新聞,新興市場的偏弱是有實質的經濟原因,其中一大主線正是多個主要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地都正遇到通脹不斷升溫的壓力,令三國政府要戮力透過收緊銀根來遏抑通脹,其中印度突然加息多達半厘,更教市場驚訝。在這樣的背景下,股市不跌才怪。
前日,倫敦《金融時報》報道,德銀的著名分析員John-Paul Smith本周二再次發表報告唱淡新興市場。此君早在去年12月1日也曾發表報告,直指當時「火熱」的新興市場股市已「太多人看好了」。報告發表後,EEM的股價不但沒有下跌,而且繼續連升了幾天,直至今年1月初,股價才由高位的48.36美元,轉輾下跌至3月中的44.6美元。之後,新興市場重拾勇態,在15個交易日裏,上升了一成有多,直逼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50美元高位(見圖)。
EEM形勢惡劣 跌幅料擴大
不過,EEM在4月份幾番嘗試大幅突破50美元關口失敗後,如今已形成了一個雙頂的惡劣形態,而且在過去3個交易天,EEM股價跌幅更有加大之勢。前晚,收市價是48.09美元,若然連48美元的支持位也失守,下一站便會是46美元。
德銀的上述分析員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目前他雖然可能是新興市場裏「唯一的結構性淡友(structural bear)」,但他相信新興市場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令這些國家的股市吸引力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其中一個主要論據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對付通脹,但又不願意透過正常的加息手段來達致,於是「正戮力透過行政手段來干預大型企業的運作(包括在香港掛牌的淡水河谷,6210),令後者的應變能力不及發達國家的企業」。
在上述大環境下,港股要做好,恐怕會有難度。
撰文: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