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升國旗肅立成學校評分標準長青網文章

2011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5月06日 05:59
2011年05月06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教育局建議全面推行學校國民教育課程,在明年和2013年分別在小學和中學推行,昨公布課程諮詢4個月。諮詢文件強調要「軟銷」國情,透過宣揚國家經濟文化成就促使學生關愛國家,更列出28項德育和國民認同指標,建議教師家長為學生的國民表現評分,包括會否在升國旗時肅立或積極學普通話等,但多名教師均擔心課程選材困難和混亂。

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亦質疑評分是「中央愛國指標」,學校淪為灌輸工具,指「當局希望教師列舉體育或經濟成就,難道會將艾未未、劉曉波這些人物說成很有成就?學生也會問為什麼有成就的人要坐監。」他又指出,當局雖強調新科目非洗腦,但難免將愛國目的潛藏成教學框架。

教育局昨推出國民教育課程諮詢文件,進行為期4個月諮詢。諮詢文件建議將目前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變成「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2012年起於小學定為必修科,於2013年在中學推行 。

課程分為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5個範疇,每周安排1至2節課。課程架構強調「軟銷」國情,教師教學須「以情引發」和多用「生活事件」,如「國旗下的講話」、「我為國家隊打氣」甚至世博會或天災等不同自然和人文國情,讓學生判斷思考。

課程亦要求學生認識國家主席等領導人的工作,列明要「了解政治組織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成員來自不同地區及階層,有助吸納多元聲音,體現和衷共濟的政治文化。」

當局強調,科目以提升國民身分認同為目標,但絕非「洗腦」課程,敏感議題也可因應校本需要納入討論。

鑑於科目不設公開或校內試,教育局列出一份評分報告範本供教師參考,建議為學生的28項德育和國民身分表現評分(見圖),如要堅毅、有責任感等,國民身分認同則包括「為同胞成就自豪」、「積極學習普通話」或在升國旗時自覺地肅立等。

教協憂操控思想

教協會長馮偉華擔心,國民教育單獨成科後,將設有教科書和獨立評估,學校在國民教育有既定立場,透過課程操控和規範學生思想。他舉例指出,課程將「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列入評估項目之一,「即要求學生一定要相信祖國偉大,做法不夠全面」。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認為,以現時擬定教學時數,要學生有全面認識十分困難,「國民教育是要從歷史、人民、經濟等多方面好與不好的例子學起,現在一星期只有兩節,又不設考試,不專業亦不嚴肅,連評核標準亦有規範,課題也可能因此要東避西避,根本課程理念上有問題。」他又批評,新科目或會與現有的通識科及中國歷史重疊,加重教師工作負擔。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