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商品價格急挫,主因是各國經濟數據欠佳,加上年初至今升勢過急兼被過度持有,結果爆發基金爭相斬倉的悲劇。上周五終於有好消息,美國新增職位優於預期,但失業率卻又回升至9%,在希臘問題又被搬上銀幕後,油價續跌,美股就先急升後回順。在當前投資者的心目中,環球經濟增長肯定正在轉弱,但又非太差,暫難憧憬QE3,加上通脹仍有壓力,5月市况難以樂觀。
美國新增職位24.4萬個,連續第7個月增加,但失業率卻回升至9%。有聯儲局官員直言,就算每月新增職位達到30萬個,失業率下降速度亦會相當緩慢,當然,以這種職位增長速度,聯儲局暫難有藉口推出QE3,再加上新興市場收緊政策的效應開始出現,投資者的風險胃納有限。即使本星期港股在8連跌後,很可能出現反彈,但整個5月份市况仍難樂觀。
新增職位續增長 難憧憬QE3
對於環球經濟前景,樂觀地看,可假設美元維持疲弱但不再大幅貶值,出口和製造業仍然較為景氣,每月新增職位較多支持消費市道。在沒有QE3的前提下,新興市場的通脹逐漸受控,然後拉動環球經濟穩步復蘇。
不過,世事很難如此完美。回顧過去兩年半,QE1加QE2累積金額高達2萬億美元,但當地樓價卻反覆回落至海嘯後最低水平,再槓桿化無從說去,失業率仍高達9%。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就是靠美元貶值刺激製造業和出口從而帶動就業,暫時看是成功的。然而,美元貶值的直接後果是全球通脹升溫,過去半年新興市場已大幅收緊貨幣政策,歐元區亦已加息,歐洲和澳洲3月零售數據均明顯轉弱,美國這個損人利己的經濟復蘇策略能維持多久實屬未知數,暫時仍不能排除QE3的可能性。
QE3對中港股市禍福難料
假設推出QE3,相信會引起一輪炒作,但對中港股市實際禍福難料。自QE2出台後,中國上調7次、合共3.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4次加息、人民幣升值4.76%,但仍未能有效遏抑通脹,卻已令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反覆轉弱。在當前物價水平較高和經濟增長動力轉弱下,既要收緊又能達到軟着陸的空間已相當有限,說不定會走到高通脹或高失業二選一的地步。
短線來說,環球經濟轉弱但又非太差,暫時缺乏條件轉勢回升,本周初期應有技術性反彈,但高位沽壓會相當大,重要支持位為周線圖保歷加通道底部22446點,不宜失守,否則過去半年的上落市格局或會有變。
撰文:張兆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