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拉登遭美軍擊斃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經濟編輯馬森(Paul Mason)在網誌引述埃及人權活躍人士宣稱﹕「政治而言,拉登早已在1月25日(即埃及開始反穆巴拉克示威的日子)死去。」由突尼斯開始的「茉莉花革命」席捲北非中東,令不少評論認為激進伊斯蘭勢力影響力已無關重要,但兩國目前的局勢卻令人質疑這論調是否過分樂觀。
茉莉花革命未解經濟困局
突尼斯和埃及的革命雖然成功推翻統治多年的獨裁者,但不少人現在質疑革命成果是否已被既得利益者盜去。經濟困局是促使民眾走上街頭的原因之一,突尼斯1名失業青年去年12月自焚抗議是示威的導火線,但兩國經濟目前仍然受困,示威仍然不斷。埃及更受教派衝突困擾。
埃及革命的代表面孔是使用facebook串連的年輕人,革命群眾不分教派團結一致,當示威穆斯林在解放廣場禱告時,基督徒手牽手築起人牆予以保護,令人一度忘記亞歷山大港今年元旦才發生該國近年針對基督徒的最大規模襲擊。
教派矛盾重新浮面
革命過後,教派矛盾再浮面。最惹人注目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派系沙拉菲(Salafist)。他們上周五才為拉登祈禱,又到美國大使館抗議殺死拉登。埃及自由派赫然發現,穆巴拉克倒台所釋放的勢力並不限於自由派,還有保守激進派。有埃及自由派政客坦言,革命前甚少聽聞沙拉菲,但突然間傳媒卻充斥着該教派的聲明,教派亦積極政治動員起來。
今次教派衝突始於有謠言指基督徒禁錮婦女,阻止她們改信伊斯蘭教。值得留意的是,據法新社報道,伊拉克一個跟蓋達有聯繫的組織去年11月利用該謠言煽風點火,聲言中東所有基督徒都是合法攻擊目標,並在巴格達一間教堂殺害23人「報復」。
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最大國,該國的教派衝突會否給激進勢力利用,可能正是「後拉登時代」走向的關鍵。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