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周二)是以色列「獨立日」,以色列駐港總領事安邁凱(Amikam Levy)上周接受本報專訪,談到以色列與香港和內地的合作,也談到近期備受關注的拉登被殺和阿拉伯示威潮。本報將一連兩天作系列報道。先說以色列與香港的關係,安邁凱強調兩地政經關係近年取得顯著進展,這可見諸過去1年兩地官員議員的緊密互訪。他希望藉進一步加強兩地交流,令港人聽到以色列這名字時,聯想起的不是bomb(炸彈),而是經濟上的boom(繁榮)。
人均科研投資全球之最
安邁凱跟記者說了一個他在港觀察到的現象,他戲稱之為「的士司機綜合症」(Taxi Driver Symptom)。他表示,在香港坐的士跟司機傾談,司機以英語問「你從哪兒來」,他答「以色列」,司機聽到後,不其然說出口的,就是「bomb!bomb! bomb!」他直言自己最希望的,就是改變香港人這個印象,希望多突出以色列在科技創新、醫療基建等範疇的成績,令港人聯想到的是boom,不是bomb!
安邁凱稱,以色列在全球高科技圈佔有吃重角色,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的科技企業中,以色列公司數目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位列第三。他表示,以色列的研究開發項目,79%集中於高科技行業,若論科學家和工程師佔人口的比例,更是全球最高;以色列在創新能力上全球排第6,若計人均科研投資額,更屬全球之最。
通過香港進軍中國市埸
他表示,以色列目前跟香港和中國大陸加強合作的策略,就是將以色列的高新科技與中國的資源結合。他稱讚香港是「匯聚卓越的中心」,也是通往中國大陸龐大市場的門戶,為此近年他們積極拓展與本港的交流合作。他說:「我們跟特區政府有很好的關係,去年我們就跟香港簽署文化合作備忘錄,加強雙方文化交流。」最明顯不過的例子,就是過去1年以色列議長里溫(Reuven Rivlin)訪港及本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作客以色列,此外還有以色列財政部長施泰尼茨(Yuval Steinitz)訪港,以及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赴以,推動商貿科技合作。至於民間交流層面,則包括今年初在港舉行的以色列電影節等。安邁凱認為,要改變既有觀感,最實際還是「以見為信」(seeing is believing)!
明報記者 余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