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到底是想讓人看?還是不讓人看?」在北京國家博物館長安街北廣場矗立了100天的孔子銅像,疑因民間爭議較大,早前一夜之間悄無聲息被搬入國家博物館西北庭院。參觀者只能隔着玻璃遙望銅像側臉。博物館聲稱,搬孔子像與政治無關,是按原設計方案搬遷。
這尊銅像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噸青銅鑄成。它原本的位置西鄰天安門廣場,與高懸的毛澤東畫像相互對視,普通民眾經過長安街皆可見到,上月22日,銅像忽然「失蹤」,後來才知遷入國博內。本報日前到訪國家博物館,找尋孔子像新的棲身處,問詢了7、8名職員,半數都不清楚,即使知道但對搬遷原因也顯得一頭霧水,「聽說很多人有意見」。
擺在雜草中 石塊隨意擺
在國博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樓大廳西北側的玻璃外看到「孔子」,所謂的「雕塑園」中只有這一尊銅像,下面雜草叢生,連刻有「孔子像」字樣的石塊也隨意擺在一旁,顯然孔子還沒安好「家」。陸續有參觀者站在玻璃前,隔着玻璃與「聖人」合照。北京的曹女士說,她不在乎銅像擺在哪裹「不過你要讓別人看的話擺這很奇怪,至少應該有個指引牌什麼的,現在我也不知道他是為了讓人參觀還是暫時擺在這,而且這個角度還只能看到側面。」
孔子沒錯 人們把它政治化
來自福建的楊先生猜測,孔子像搬家原因可能是民眾不滿,「孔子是封建象徵,孔子沒錯,但人們把它政治化了,有點宣揚讓民眾不要反抗政府的感覺。」黑龍江哈爾濱的安先生也認為,孔子提出的有些觀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麻痺人民的工具,「我個人從文化教育方面很崇拜孔子,不是不可以擺孔子像,但最好擺在教育部門或山東(孔子故鄉)那邊。」
而西安某大學任雕塑專業的沈老師,以專業角度審視孔子像,覺得其線條、神態處理太過粗糙,「中國雕塑實際上是比較內涵、包容的,這個神情、衣紋的流暢舒展的感覺都沒出來。反正一立出來同行就都說不好。」
明報駐京記者王艷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