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強大通脹壓力,內地近期連番出手抑制物價,繼以約談、處罰等手段要求各類消費品行業不得漲價外,最近又打算整頓物流亂象,避免過多的運輸成本拉高產品零售價,矛頭更指向經營高速公路的企業,擬提出降低公路收費。一旦政策落實,公路企業年收入隨時大減。
造成食品運輸成本大增
官方媒體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經濟半小時》上星期一連4日報道內地物流亂象,斥責層出不窮的交通罰款、市區停車難、超市入場費貴、公路收費站過多過密及收費過高等問題,導致包括蔬果等日用品的運輸成本大增,令產品從生產到零售,價格相差數倍甚或更多,而且增加的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變相推高了物價水平。
報道又質疑,在公路收費高之下,公路企業獲取了暴利,卻間接造成物價上升。報道引述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的調查,指路橋費佔到了運輸成本的20%到30%;而以淨利潤率(收入除以純利後的百分比)來看,包括四川成渝(0107)、江蘇寧滬(0177)等在內的公路企業,其淨利潤率竟比地產商為高。
對此問題,今年4月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曾表示﹕「近期將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監察部等部門聯合部署收費公路的專項清理工作,堅決撤銷違規設置、收費期滿、站點間距不符合規定的收費站點,降低過高的收費標準。」
不過,越秀交通(1052)副總經理潘勇強回覆本報記者表示,物流成本上升及商品價格上漲可基於很多原因,並不能一概而論。目前,內地高速公路的經營收費是以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為基礎,並經有關部門審批通過,公司現擁有的高速公路也嚴格遵守該條例來經營收費,亦不存在!
潘勇強也否認公路企業存在暴利,指這行業投資回收期長,需經歷較長時間方能收支平衡並逐漸盈利,並稱以淨利潤率去衡量是否存在暴利有失偏頗,因為若以淨資產回報率進行衡量,越秀交通去年僅為6.84%,與其他行業相比並不高。
學者:屬輸入通脹 難以收效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卻懷疑整頓公路收費的可行性,指相關企業或多或少與政府部門及國企有關連,當中的利益關係難以說整改便整改,而且輸入型通脹及原材料價格上升才是造成通脹主因,僅從物流環節抑物價,未必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