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計劃在維港以外尋覓至少7個地點填海,今年第4季展開公眾諮詢。政府提出填海的理由是希望有土地儲備以應付2030年後的住屋、產業發展等需求,以及處理龐大的建築廢料。規劃署副署長凌嘉勤直言,若計算現時至2030年的人口增長,即使不用填海,香港都有足夠土地應付新增的住屋需求,故填海與中短期住宅供應沒有關係。
被指不符「凌駕性公眾利益」
保護海港協會代表李傑偉表示,根據政府提出的填海理由,不符合「凌駕性公眾利益」這個測試,只是由於香港沒有保護海岸線的法例,只要政府在維港以外的地方填海,保護海港協會也沒辦法處理。他認為長遠應立法保護海岸線。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表示,今年第4季會開展第一階段為期6個月的工作及諮詢,屆時政府會定出20個填海地點、5個處理污泥沿海地點及20個岩洞發展地點,作初步研究。明年第3季則會進行第二階段工作及諮詢,最終會選定7個填海地點、3個處理污泥地點及8個岩洞地點作詳細研究。
韋志成又表示,以前曾考慮的8個填海地點,都會率先研究,分別是龍鼓灘、屯門27區、欣澳、北大嶼山、青衣西南、竹篙灣、周公島及石鼓洲。
政府提出填海的三大理由,一是製造土地,可作住宅和產業發展;二是處理建築廢料等剩餘公眾填料;三是處理污泥。
韋志成指出,填料運往內地台山的合約將在2013年屆滿,若不能續約,位於屯門和將軍澳的填料庫預期會在2015年爆滿,至2018年將要處理3500萬公噸的廢料。然而,韋志成指難評估需要填海多少公頃以吸納這些廢料。
應付2030年後土地需求
至於填海與住宅供應的關係,凌嘉勤坦言現時啟德、新界東北、洪水橋、東涌發展區等,已足應付人口增長所增加的住宅需求。韋志成解釋,填海是為了建立土地儲備,以應付2030年後的住宅需求和突發的土地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會環境保護經理梁士倫關注生態、天然海岸線保護,他稱,「將個海用作堆填區,變成倒垃圾地方」,會影響具保育價值的物種,直指政府應訂立長遠政策處理垃圾問題,「海不是任政府倒垃圾」。
環團:海非任倒垃圾
他又以東涌填海為例,指赤鱲角周圍以往有中華白海豚出沒,但機場建成後,東涌內灣已不見牠們的蹤影。他指東涌䃟頭屬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該處有海藻牀、具保育價值的馬蹄蟹的繁殖地,擔心填海會影響水流、令大環境也會有所改變,影響該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