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馬來西亞傳媒揭發不法分子把死豬製成「黑心豬肉」分銷往吉隆坡等地,引起消費者恐慌,豬肉及豬肉加工食品生意大跌達四成,政府緊急推出在豬皮植入晶片以追蹤來源及監督屠宰運銷程序等措施,亡羊補牢。
部分從地中挖出 製肉乾臘腸
大馬一個偵查新聞節目上周四揭發,有無良豬農把在運送途中憋死或因病、服用過量化學物質死亡的豬隻,賣給非法屠場處理,部分死豬甚至是從地裏挖出。屠場把豬肉賣給飲食業者和街市,加工製成肉乾、臘腸、點心和肉丸等產品分銷,危害消費者健康。
節目播出後,大馬豬肉商總會會長吳春水表示,全國可能有多達九成豬農賣死豬。他說﹕「黑心豬肉商在片中表示,可以提供『數噸』豬肉。以我殺豬的經驗,要殺逾1000隻豬才有1噸。若沒有那麼多農場供豬,難道(肉)從天上掉下來?」
黑心豬問題導致大馬民眾對豬肉食品衛生大失信心,豬肉相關食品銷量跌多達四成。燒肉檔主張錦成說﹕「黑心豬揭發翌日,我們的生意就受影響,很多人不敢吃豬肉。」茶樓負責人李敬慈稱,周末的點心生意跌了三成。有消費者表示,如今連見到生豬肉都會聯想到腐爛的死豬。
豬皮植晶片記錄農場資料
大馬政府周日宣布四項對策,包括監督國內豬場死亡率、在豬皮植入紀錄農場等資料的晶片、監督屠場及檢討豬肉由農場至零售的流程。當局還擬向豬農推介把死豬轉化成肥料的技術賺錢。禽畜業聯合總會已強制全國602個會員簽署具法律約束力的責任承諾書,確保他們不會售賣病死豬,否則會吊銷牌照和檢控。
由於穆斯林不食豬肉,華人是大馬豬肉主要消費者。獸醫局稱,黑心豬肉主要銷售對象是外勞。《星洲日報》揭發,黑心豬肉主要源自檳城等大馬北部地區。無良豬農把死豬運到中部雪蘭莪、南部森美蘭處理,再轉往各地發售,過程全以集團操作。有豬肉檔主把死豬肉混入鮮肉賣,使消費者難以察覺。
星洲日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