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香港的發展商或分析員評論本地樓市,或因利益關係,又或是太過近距離,容易流於主觀。反而如經常來港的SOHO 中國(0410)董事長潘石屹,既熟悉房產市場的運作,又與香港樓市保持一定距離,反能有更客觀的分析。
潘石屹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他對香港房價之高也感到「不可思議」,認為港人和香港政府要摒除負資產的心障,增加土地供應以理順市場需求,並可考慮吸引內地資金來港建房。
早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最新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比較全國294個城市去年各項競爭力排名。表面上,香港的綜合競爭力仍居第一,但跟第二名的上海,差距已大幅收窄。有評論指香港的房價和租金過高,已令香港的競爭優勢減弱。
港樓價高得「不可思議」
「我每一次來香港的時候,都覺得香港社會和港人都很專業,無論是投資銀行、政府、媒體、律師樓和會計師樓等,辦事效率都非常高。這是香港管理最大的優勢,無論是人的素質或是巿場化的程度,我覺得北京和上海等城巿要向香港好好學習。」
潘一開始便對香港有那麼好的評價,以為他只是為了應付記者的問題罷了。不過,他隨即說﹕「香港的營商環境成本很高,特別是房價愈來愈高,港島有些豪宅每方呎超過6萬元,以至聽聞有高至10萬元的交易,真的已經高得不可思議。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房價一路在跌,唯獨香港的房價不跌反漲。」
推地少 樓市難降溫
出現上述情况,潘認為歸因於兩重點﹕先是港人過去10多年來,對1997年出現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出現的負資產陰影仍擺脫不了,政府亦曾經因為「八萬五」房屋政策,令社會及巿民怨聲載道,故多年來不敢放膽增加土地供應,令房屋供應也少了。同時,內地近年高速經濟增長,很多資金湧到香港房產巿場,令房價大幅被推高。
雖然港府今財政年度已增加土地供應,早前更宣布推出9幅土地拍賣,但不單賣地價屢創新高,香港的房價仍居高不下。對此,潘石屹如此回應﹕「只要政府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房價一定會大幅度下調回來,但如果每年只是增加一點點土地,內地的資金又不斷湧港,房價仍會上升,房地產巿場仍會是不平衡的。有泡沬問題嗎?我看還是有問題的。」
復建居屋 增社會財政負擔
本港經常有社會言論指出,土地成本太高乃導致房價上升的主因。潘則建議,「現在內地那麼多資金來港投資和消費,政府如果多些把內地資金吸引過來,沉澱到土地供應方面,到時無論建房子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都可以在房地產巿場、社會、政府、經濟發展之間,有助找出一個平衡點」。
對於香港樓價因偏高而有意見指要復建居屋及增加公屋供應,潘就指出,香港已有超過四成市民居住在公營房屋,若再增加有關比例,勢必令社會背負沉重的財政包袱。
撰文﹕鄧雅各
攝影﹕陳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