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每逢選舉各種民調數字令人眼花繚亂。由於政黨習慣以民調數字作為宣傳工具,因而可信度常受質疑。但各種不同民調還是有參考價值,選民經過十多年鍛煉,早已摸索出依照民調發布機構及其政治態度來作解讀的門道。
台七成以上民眾不信民調
現在在台灣較常使用的是「追蹤式民調(Tracking Poll)」,技術上相當成熟,差別主要在調查母體模型。因此大部份機構做出來的數字其實都較具參考價值,但因涉及各自政治利益而選擇性公布,公信力參差。做選舉研究的學者發現,台灣七成以上的民眾不信民調數字,但有逾五成民眾認為別人會受民調數字影響。選舉法規明訂不得在投票前10日公布或引用任何民調數字,就是不希望民調數字被當作宣傳手段。
目前常態做選舉民調的機構很多:學術界著名的有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世新、中正、文化等大學也會受託做民調。民進黨設有民調中心,國民黨則由學者率一個小組做民調分析,問卷調查則外判民間公司。較大型的媒體則多數有民調部門,此外就是民間做商業調查的公司,還有就是傳言中最準確、卻從不公布的國安局。
大部分傳媒有預設立場
民調差異主要因政黨與絕大部分傳媒都有預設立場,公布數字時難免有政治考量。學術機構與民調公司稍好,但除政大選研中心之外,數字公布與否也由委託人決定。國安局的民調結果從不公布,只給總統做參考,到投票前夕就常有國安局民調數字的傳聞,信不信由你。
既然數字差異不小,媒體報道民調數字時,往往把各機構在不同時期公布的數字畫成曲線圖進行比較,除可比較各機構因調查方式不同產生的差異之外,還能在時間上動態地比較出成長或下滑的趨勢,經過與其他數字與自己過去數字比較,便能解讀出相對客觀的結果。這種方法政治學者雖不認同,但卻是媒體長期經驗發展出來的變通之道。
金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