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加藤嘉一是近年在中國頗為活躍且有影響力的年輕日本學者。他在《金融時報》中文網、《亞洲週刊》等媒體時常發表辛辣的中文評論,時而痛批北大,時而爆出下馬鐵道部高層不為人知的內情,卻始終未遭當局追究。加藤表示,中國言論尺度在收緊,根本原因是當局缺乏安全感,但中國也需要像他這樣的外國人「開一扇窗口」,「雖然我也有害怕的時候,但自信不會被幹掉。我有絕對的安全感。」
加藤的安全感首先來自其中文寫作風格,「我不屬於非常鋒利、一點不給面子的那種,這樣人家是有理由整我,但我表達的永遠是溫和,這很重要,這跟我的性格有關,也與日本的國民性格有關,我們崇尚中庸」。
外國人當緩衝 官方主動「求幫助」
時機因素亦重要,加藤說他在北京的8年,正是中國邁向奧運、世博的8年,中國前所未有地重視自身的國際形象,亦嚴重缺乏安全感,才會對「茉莉花」事件如臨大敵地大舉維穩。「在國內,政府想封殺許多信息,但現在有微博、有網絡,已不大可能,即便收緊也要給個退路,不能全封死,而且當局更怕信息被妖魔化地傳播,所以想透過我這樣的人來傳遞和表達一點不一樣的東西,這也是一個緩衝」。他說,官方有時甚至會主動接觸他「提供幫助」,「我實際上是被利用的,他們需要我,而我也需要他們」。
至於有何題材是不能碰的?加藤回答,「六四,這是中共的底線」。
除了接觸高層,加藤也擠地鐵、下農村體驗市井百態,「在中國問題或中國社會面前,我既是旁觀者,也是當事者;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但他坦言,他要考慮受眾接受度、當局底線等因素,也不能違背日本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所以實際上我能表達的,就那麼一點點」。
明報記者 王艷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