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低工資實施後,有私營安老院出現壯年員工流失。同樣時薪28元,中年熟手員工寧願做保安等較清閒工作,安老院唯有聘請年逾六旬人士,從事需要體力勞動的護理員,出現由長者照顧更年老人士的現象。有團體擔心這容易導致兩者受傷,建議政府批准院舍輸入外勞,填補護理員人手不足。
位於葵芳葵盛西邨的私營安老院「安慈護理之家」,提供約70個宿位,有16名員工,其中3人是60歲以上。69歲的王錦珠(珠姐)是全院最年長的護理員。珠姐早屆退休之齡,仍然要照顧與自己年紀相若的院友,餵飯、剪指甲、抹身都要親力親為。
「時薪30元也請不到人」
院長譚文志表示,兩名分別35和40歲的女護理員,近日辭工轉行做保安。她們都有兩三年經驗,本來時薪不足28元,5月起可獲調薪,但她們私下向其他員工透露,做保安比護理員「舒服」,既然時薪一樣,也毋須從事厭惡性的工作。
院舍約九成院友領取綜援,只能按綜援金每人每月4510元和5835元收費,院方招聘時無能力提高薪酬。譚文志說﹕「我在報紙登招聘廣告,同一日有30幾間安老院請人,出價(時薪)30元也請不到!」最後聘請了兩名分別63和65歲的護理員。
業界促准聘外勞 議員倡增長者津貼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李輝表示,護理員要幫長者轉身、洗澡、換尿片,需要體力勞動且不怕髒。例如扶長者需要一定技巧,否則筋骨容易受傷﹕「要長者去照顧一個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好易造成意外,老人家受傷可大可小,最終只會加重醫療體系負擔。」
她建議政府批准安老院輸入外勞,解決短期人手不足﹕「雖然要重新培訓,但較年輕、有氣力的人才能照顧好院友。」長遠而言,她認為應檢討安老政策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增加私營安老院買位宿位(即政府補貼宿位),不要把綜援長者推向私人市場。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認為,安老院缺人並非人手不足,而是出不起錢,輸入外勞非萬全之策,建議政府增設長者生活津貼,改善安老院營運環境。勞工處發言人回應稱,若安老院證明未能在香港聘請合適員工,可向勞工處申請參加補充勞工計劃,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外地勞工。
明報記者 阮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