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昨天,慧雅談到本港豪宅價格是否過高,是見仁見智,這現象的出現,應是與香港深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和社會融合加劇有關,這兩者都可能是大趨勢。
大單位增加速度大落後
值得留意的,是在理論上,內地同胞要買起所有在香港較大的單位,並非是一不可想像的事。蓋根據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在全香港,實用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單位,只是略高於8萬個。若我們只計算香港和九龍區,其數目加起來也只是略高於6萬個,但香港的富裕人士的數目,又止不止6萬個?值得留意的,是以國際標準而言,100平方米實用面積並不是真的那麼大。在內地,100平方米的單位更可能只是屬於「上車盤」。而且這數萬個單位是指總存量,箇中包括不少樓齡在20年以上的舊樓,因此較大型的新樓的總存量就更少了。歸根究柢,在過去數十年,本港的財富和經濟是曾高速發展,但本港較大單位的供應的增加速度,是遠為落後。從最抽象和宏觀的角度看,這是本港樓市問題的癥結所在。
從這角度看,本港的住宅樓市前景是有其結構性因素支持,「任總」近日提到港人不宜在樓市持「短倉」,相信便是與此有關。以慧雅之見,本港的樓巿是會持續大上大落,不過在好巿時,不宜隨便「估頂」。基本上,現時買樓的人是並未用上很高借貸,樓價上升令帳面上贈了不少錢的港人數目不少,這點值得留意。毋疑,不少傳統的富裕港人在心理上仍未習慣用上數千萬元去改善生活,但慧雅相信這心理是在改變中,由此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不宜小覷。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