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家食品添加劑廠商在其製造的「起雲劑」(乳化穩定劑)中非法使用塑化劑,造成100多家下游食品廠商產品受污染,造成台灣30多年來最大的一場食品安全風暴。這場風暴固然是無良廠商知識與道德缺失所引起,更是政府與民間對食品安全過度自滿、怠惰形成的危機。
台30多年最大食安風暴
過去幾年來充斥台灣食安議題的,幾乎都是大陸的產品,網絡流傳與媒體報道的都是大陸上污穢的食品加工場所、非法添加劑的文字與圖片。大陸食安問題的確嚴重,影響巨大的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在台灣更被一些政治人物拿來炒作,令「中國製造」成為廉價商品與有毒物質的代名詞。
從1979年多氯聯苯事件之後,台灣未再出現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件,民眾檢舉與媒體窮追不捨令食品業者不敢輕越雷池,零星的劣質或受污染食品問題多是小作坊零售,影響面並不廣。但今次出事的是上游廠商,其有毒添加物滲入百餘家工廠的產品中,甚至外銷出口到香港與美國,台灣政府不得不向世衛組織(WHO)通報,對台灣食品的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打擊。
「光會批評大陸黑心食品」
一些對政治人物藉大陸黑心食品炒作反中情緒不滿的民眾,此刻反唇相譏道:「光會批評大陸黑心食品,台灣實際上也好不到哪兒去。」雖是情緒語言,但何嘗不是事實?見到本地產品就「台灣好」,談到大陸產品就「黑心」,對於必須時刻注意的食品安全實際已鬆懈了應有的警惕。
這種社會心理的鬆懈現象實有前車之鑑。日本食品在台一向享有極高聲譽,日本人也頗愛自吹自擂,直到2007年連串食品造假醜聞讓日本食品聲譽大幅受損,當年年度漢字選出「偽」字,對於日本社會自滿而形成怠惰心理的確是當頭棒喝。
台灣現在積極迅速地處理塑化劑風暴,但絕不能只把它當作個別事件,若沒有感受到風暴對台灣產品的國際聲譽影響巨大,不警惕到食品安全會造成重大民怨,那麼類似事件極可能陸續出現,屆時任何政權都將禁不起民怨的洪流而倒台。
金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