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為了杜絕含塑化劑飲料在市場銷售,台灣衛生署宣布從今天(31日)凌晨起,全台各地如售賣「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糖漿果漿類、膠囊錠粉」五大類別食品,商家都必須提出合格證明,違者將會被罰款15萬元新台幣(約4萬港元)。業界認為,由於產品檢驗需時,相信未來幾天因商家無法提供合格證明,因此有很多飲品都難以上架,可能出現「飲品真空」。而受塑化劑事件影響,估計全台飲料業一年內將損失200多億元(約55億港元)營業額。
506貨品停售 恐損失55億
昨日是台灣稱為的「D-Day」終止塑化劑行動日,台北市很多店家已停賣懷疑含塑化劑的飲料,並緊張等候檢驗報告。在塑化劑風暴颳起的一周以來,至今受波及的廠商達206家,已有159家完成清查,受影響須封存下架產品達506項。昨日公布最新清查名單,連擁有台灣衛生署認證的「優良藥品製造(GMP,港稱「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知名藥廠宏星製藥的「九億兆乳酸菌粉」也遭殃。
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長蔡淑貞指出,宏星製藥的乳酸菌粉是自行送驗發現含塑化劑,問題原料來源金饌公司是昱伸公司的下游廠商,目前已緊急封存404盒。而百晟生技的「Power-Lac」益生菌粉也被驗出塑化劑。
另一方面,塑化劑事件已嚴重影響台灣飲品銷量,中央社引述超市商家表示,自塑化劑事件發生一周來,通常在夏天佔其年度總業績近40%的飲料商品,銷量已下滑30%。身兼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泰山企業董事長詹岳霖稱,全台一年飲料市場約500億元(約135億港元),估計市場將損失約200多億元(約55億港元)。昨日台灣股市中飲料股及生化科技相關股份,都大幅下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