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融海嘯後,世界輿論多主張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特別是今次金融海嘯震央所在的美國,但金融海嘯過去了兩年多,美國對金融機構監管的改革進展緩慢。箇中原因,平民老百姓自然難以掌握。不過,最近一份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3名經濟師撰寫的報告卻揭露了箇中部分原委。後者令人開始明白到,為何舉世的金融大亨要戮力攀附權貴,包括要出錢出力幫有權有勢的大人物選舉。同一份報告亦提醒了投資者,愈多捐獻的金融機構,其風險管理可能愈差。
金融機構捐獻愈多 風險管理愈差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上周四發表報告,指出2000年至2007年期間,最落力花錢進行政治游說的金融機構,在金融海嘯前產出最多「有毒」樓房按揭貸款,然後轉售給投資者,而且這些金融機構在金融海嘯後,亦得到了美國政府最多的挽救注資。
上述題為 《滿手美鈔——游說與金融危機》(A Fistful of Dollars: Lobbying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的報告是由3名IMF 經濟師撰寫,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質疑﹕美國金融機構的游說活動是否導致金融海嘯的原因?
研究發現了在2000至2008年期間最積極進行政治游說的美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那些大力開拓按揭貸款證券化業務的機構,所批出的按揭,其客戶的負債與收入比率也較行業的平均為高,而且該等機構將相關借貸證券化的速度也較快,故此當市况逆轉時,這些金融機構也蒙受到最大損失,股價的跌幅也較大。其後,當美國政府推出高達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時,該等機構分得的「救亡注資」也是最多的。
金融界政治影響力 成金融海嘯原因
以得到美國政府最多注資的花旗銀行及美國銀行為例,前者在2002年1月至3月期間一共花了300萬美元進行政治游說,力阻試圖強化針對個人貸款監管的法例的通過,而美國銀行則花了100萬美元,阻止監管銀行及房屋按揭的新法案得到通過。
如今大家都知道,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一大成因正是因為2000至2007年期間,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按揭監管工作十分散漫,結果變相鼓勵了金融機構從事高風險的按揭借貸業務。報告明言﹕「這顯示了,金融界的政治影響力促成了(放貸機構)的風險累積,進而成為金融危機的肇事原因。」
舉世的金融大亨都會戮力攀附權貴。上述研究令人明白到箇中原委。看來香港也不例外。下次當有銀行家大力為未來特首助選時,大家便應小心研究其銀行的風險管理了。
撰文: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