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民幣正朝國際化方向邁進,鑑於史無前例,每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而各方對人民幣如何進一步國際化,也各有自己的側重點。被人民銀行指定為本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行的中銀香港(2388),講求的是防範風險,而擁有強大全球網絡的匯豐銀行,則著重將本港人民幣發展經驗推廣至不同國家。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於昨日《中國日報》舉辦的亞洲領袖圓桌論壇上,中銀香港(2388)助理總裁朱燕來指出,國家政策支持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此乃本港的優勢所在,應當充分利用。
朱燕來:現制度助人行監察資本流向
談及中銀香港作為本港人民幣清算行的角色,她比喻為「一道控制跨境資金流的閘門」,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更順暢、風險更可控,因為人民銀行透過這個系統,能夠監察人民幣資金進出的情况,避免對內地的流動性增加負荷。早前,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曾明言,希望匯豐能成為本港另一家人民幣清算行。
王冬勝:港培育產品 推向世界
王冬勝昨日表示,更多的人民幣產品,將有助增加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認識,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可作為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的試驗場,待人民幣產品成熟,可把經驗推廣到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及倫敦,這樣將有助人民幣國際化。他又透露,目前匯豐已在36個國家或地區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
本港4月份人民幣存款按月增加13%至5100億元(人民幣.下同)。王冬勝預計,至今年底,本港人民幣存款將增至8000億至1萬億元。
本港人民幣資產與負債規模不相符的情况一直備受關注,出席同一場合的證監會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張灼華稱,本港人民幣存款已增至5100億元,相當於整體存款7%至8%,如何善用龐大的人民幣存款基礎、金融基礎設施及法制,發展更多創新的人民幣產品及控制其風險,是香港應當思索的問題。
李小加:勿只講理論 宜快速行動
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則強調,「將一半存款由港元轉換做人民幣並非我們的目標」,更重要的是,資本帳開放後,讓內地投資者進入本港市場,再步向國際。他續指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只要市場對某種人民幣業務存在需求,也應予以一試,別要太快下定論,並稱,本港要建立人民幣資產基礎及監管架構,形成一個生態系統(ecosystem)。
而到底是人民幣國際化能推動資本帳開放,還是不開放資本帳就無法把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李小加指這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互為因果」的問題,各方不宜停留在這些理論上的爭議,應坐言起行,摸着石頭過河。
明報記者劉欣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