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著作《論中國》(On China,圖)憶述了中美關係在「六四」後跌入低潮的往事。他1989年11月訪問北京,與鄧小平就美國解除制裁及方勵之問題商討。被中國政府指控為學運幕後最大黑手的學者方勵之,鄧小平原想他寫悔過書後便放他,並要求美國保證制止他從事反華活動,基辛格則建議讓方勵之流亡第三國。方最終未有寫悔過書便獲准出國,此後極少參與民運活動,美國「禮尚往來」,邀請江澤民訪美。
89年訪華 與鄧小平私談
六四鎮壓後,曾出任駐華大使的美國總統老布殊先後派出副國務卿伊戈爾伯格及國家安全顧問斯考克羅夫特7月秘密訪華,與鄧小平等人會面,但雙方未能達成任何協議。1989年秋,兩國關係跌至1971年建交以來最低潮,基辛格11月應北京之邀赴華,謀求打開僵局。
當時,方勵之成為中美分歧的象徵。雖然他並未參加天安門示威,但不少學生受他倡導的原則啟發參與學運。6月4日後,方勵之夫婦躲到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數天後中國發出通緝令,指二人犯了「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要求美國交人。
基辛格:釋放取悅美國民眾
基辛格出訪前,斯考克羅夫特曾促請基辛格勿提此事,但若中國主動提出,他可在現行政策框架下回應。基辛格精於謀略,一直不提方勵之的事,直到他向鄧小平道別,鄧小平忍耐不住,主動提起方勵之,他即回應說﹕「既然你提到方勵之,我希望表達一下想法。我在其他談話中沒有提,因為我知道事件十分微妙,也涉及中國的尊嚴。但我想,若能找到方法令他離開大使館及出國,你在美國最要好的朋友會感到鬆一口氣。再沒有比這簡單一步更能取悅美國公眾了。」
鄧小平這時站起來,拔下他及基辛格之間的米高峰,示意要私下談話。鄧小平先請基辛格提出建議。基辛格建議中方將方勵之驅逐出境,美方承諾不會將他作政治用途。「我們可能鼓勵他到瑞典之類的國家,令他遠離美國國會及傳媒。」
鄧小平要求方勵之簽悔過書
鄧小平說﹕「他寫悔過書後我們驅逐他,你認為怎樣?」基辛格說﹕「他肯寫的話我會十分驚奇。」鄧小平說﹕「只要美方堅持,他會寫的。這件事是由美國大使館的人導致的,當中包括你的好朋友,還有我本來以為是朋友的人。」鄧接着提出﹕「美方要他寫悔過書,然後我們當他普通罪犯驅逐出境,他要去哪兒都可以。若這不行的話,另一個方案如何?方勵之被逐出境後,美國將確保方勵之不會作反華言行,他亦不會利用美國或其他國家來反華。」基辛格指就算方勵之肯簽悔過書,但他離開中國後,若告訴人家美國政府逼他簽悔過書,效果對所有人來說都很差。
基辛格說﹕「釋放他的重要性在於,將他當作中國自信的表現,駁斥你們在美國的批評者。」
至於美國政府作出保證的建議,基辛格先表明自己只是以朋支身分提出意見,但說﹕「美國政府有可能同意不會以任何方式僱用方勵之,例如在美國之音或任何在總統控制範圍內的方式。我們亦可以承諾,建議他不要這樣做(即作反華言行)。我們亦可以同意,他不會獲總統接見,亦不會得到任何政府組織賦予官方地位。」
美允解除經濟制裁
鄧小平接着表示剛收到老布殊的信件,提議派出特使到北京向他匯報即將來臨的美蘇峰會,以及檢討中美關係。鄧小平決定接受提議,並將方勵之問題連在一起,希望找到一籃子解決方案。他說﹕「我要求布殊踏出第一步,他反過來要我先踏出第一步。我現在想,若能找出一籃子解決方案,那就再沒有誰應踏出第一步的問題。」錢其琛後來在回憶錄中記述中美達成的交換協議﹕(1)中國讓方勵之離開大使館去美國或其他國家;(2)美國在適當時間表明將會解除中國的經濟制裁;(3)中美雙方就主要經濟合作計劃達成協議;(4)美國邀請江澤民翌年訪美。
兩國有關方勵之的問題最終到1990年6月才達成協議,即方勵之夫婦逃入美國大使館後超過一年、鄧小平提出交換條件後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