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機管局昨公布「機場2030規劃大綱」,表明維持現有雙跑道在2020年前後便飽和,要保住航空樞紐地位便要投入862億元(按付款日價格計達約1362億元)增建第三條跑道,成為本港歷來最昂貴工程。以機管局現金流估算,資金缺口高達1128億元,集資方法包括停發股息予政府、借貸、發債,以及向旅客徵收機場建設費。
稱10年將流失逾億客量
雖然文件列出兩個方案,政府又強調諮詢無傾向,但文件清楚指出,維持現有雙跑道的「方案一」須耗費234億元提升設施,但以每年旅客量增長3.2%推算,到2020年機場容量便飽和,最多只可處理7400萬旅客人次及600萬公噸貨量,從2020年到2030年,香港會流失逾1億客量人次及逾1600萬公噸貨運。
香港要保住航空樞紐地位,只能選擇「方案二」,即花費862億元建第三條跑道。這個工程造價估算,是按政府的投標價格指數,估計2011至2014年間每年漲價5%,2015至2020年每年漲5.5%,之後政府沒有推測,機管局自行假設每年升3%,因此估計到付款當日累計金額達1362億元。
機管局主席張建東表示,現時造價是按以往經驗估算,真正價格受數大因素影響,包括要達環評要求、詳細設計、長達10年的工程期間通脹等,兩方案的造價都可以有加減20%的幅度波動,這不應影響公眾的討論和選擇。
客量料每年近億 創14萬職位
建第三條跑道的方案可把每年實際最高飛機起降量提升至62萬架次,到2030年可處理客運量提高至9700萬人次,創造14.1萬個直接職位,估計至2061年可為港帶來9120億元的經濟效益淨現值。
機管局現時每年有100億元收入,實際盈利約30億元,按現金流推算,興建第三條跑道會為未來20年造成資金高達1128億元的資金缺口,當局如何融資以承擔千億工程?
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說,融資是下一階段議題,但理解市民希望公帑用得愈少愈好,機管局可從幾方面研究,包括停派股息、發債等,亦可以考慮仿效內地的用者自付原則,向旅客、航空公司或貨運站等徵費,但現時未有具體成本和融資組合細節,難以估計要向機場使用者收100元、200元抑或300元。
研發債融資 學者倡借貸分拆上市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說,機管局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但向港府申請撥款,未必能過立法會,而發債集資,金額估計最多只有200億元,而且年期愈長的債息口亦較高,並不划算。他認為較可行方法是由政府擔保,機管局向外借貸,相信以現時機管局的資產值,要借1000億元並不困難,利息亦可負擔。其他方法包括仿效港鐵建高鐵時,政府出一筆錢便封頂,然後透過土地發展補貼建費;機管局甚至可仿效外國機場,把地產項目分拆上市。
民建聯支持 民主黨嫌貴
民建聯傾向支持建第三條跑道,但民主黨認為造價太貴,要評估投資是否值得。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說,現階段是否要司法覆核方案言之尚早,希望政府能汲取港珠澳橋教訓,在諮詢階段便詳細客觀披露各項數據。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認為,政府只拋兩方案,變相是幫市民做了決定。他說,政府應考慮建較短跑道,造價、填海等面積將會較小。
機管局指出,兩方案要二擇其一,不可交替實施,若先做方案一(擴充現有設施)再做方案二(建新跑道),要拆卸許多現有設施重新佈局,會造成浪費,若採用方案二,便毋須擴充現有設施。
公眾諮詢由今日至9月2日止,機管局在年底會向政府提交報告,若拍板建第三條跑道,最快要2020年始建成,然後原有北跑道和部分客運設施要封閉重修,3條跑道要2023年才能同時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