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塑化劑早已出現在內地即食麵。廣州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與同事發現,廣州售賣超過一半的即食麵和即食米粉,受包裝袋的塑膠袋融出影響,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劑污染,最嚴重的一個樣本即食麵,一包含塑化劑的分量,已經超過了一個成年人每天許可分量4倍多。
調味醬料含量最高
柳春紅向《羊城晚報》證實,去年10月,她和同事從廣州市各大型超市,隨機採購不同品牌的56份即食麵和25份即食米粉食品作為樣品,進行化驗。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逾半產品都驗出含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其中DBP和DEHP在即食麵調味醬料中的最高含量,分別為每千克59.38毫克和172.15毫克,麵餅中的最高含量分別為每千克9.28毫克和1.08毫克,即食米粉調味醬料中的最高含量分別為每千克16.52毫克和44.75毫克。兩人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去年10月的《食品科學》雜誌中。
學者:穗逾半產品污染
柳春紅說,DBP和DEHP是即食麵類食品塑膠包裝中,最常用的兩種塑化劑,可增加塑膠的柔韌性。但添加了這兩種塑化劑的塑膠,不能用來包裝富脂類食品,因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容易從塑膠中融出,污染食品。而此類物質亦會污染環境。
論文援引英國農漁食品部規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公斤體重每天攝入分別不超過0.01毫克和0.05毫克)說,若一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食用兩包即食麵(每包含麵餅90克和調味料醬包8克),DBP、DEHP攝入值就有可能超標,檢測的九成樣本都有問題,塑化劑DEHP平均超標10倍。其中DEHP含量最高的一個品牌,僅1包調味料的含量,就超過人體每日承受量的4倍多。
2008年內地即食麵消費量約為457.1億包,約佔世界總消費量的48.3%,據估計,2011年即食麵消費量更將達到800億包左右,平均每人每年吃62包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