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上街「搞抗爭」到與政府共事合作,剛獲港大頒授長期服務獎的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花上40個年頭,以不同方式為社福界打拼。他憶述自己初入行時,與今日一眾年輕社運人士無異,一腔熱血上街控訴,但逐漸發現,要換取更多資源,可以選擇抗爭以外的方式。過去10年他逐漸換一個角色,利用政府顧問身分,以滲透方式影響社福政策。年屆60的他寄語社運青年要堅持理想,但要不忘易地而處,與政府和社會多溝通。
港大畢業加入社協「搞事」
1971年畢業的梁祖彬,是港大第二屆社工畢業生,是本地社福界的「白老鼠」。他接受訪問時笑言,當年讀社工全因「貪新鮮」,「其實都不知道社工是什麼,只知道學系初開相當受歡迎,我又不喜歡從商,就想『不如做社工啦』,沒想到畢業後要幹什麼」。他在偶然機會下加入了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專責組織抗議行動,由盲人工潮至油麻地避風塘艇戶事件都有參與,「根本就是搞事分子,政府好怕我,因為畢業出來一腔熱血,見到社會問題、房屋問題,就想爭取,去請願去抗議」。
梁祖彬形容,初畢業4年的「抗爭」生活是個人的歷史,到1975他返回港大,透過讀書、教學和研究,重新了解社會福利需求,以另一個途徑向政府提建議。梁祖彬說,當年一心想繼續為社福界做事,又不想放棄做研究,港大正好給予他機會兼顧,而他的其中一個研究範疇,就是80年代中國社會的福利發展。
轉換角色 當政府顧問
2000年後,他出任社工系系主任,在學術界建立了一定地位,先後獲政府委任為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及社工註冊局委員,亦獲委任為安徽省政協。梁祖彬笑言意想不到,當日與政府抗爭的年輕人,頓變成政府顧問,經常出入立法會表達意見。他坦言清楚知道,做顧問或委員只是「被動式」服務,難有主導權,但他從沒氣餒。
「我們社工做事的原則是:begin where the client is(由服務者那邊出發),當我擔任委員時,我知道只有begin where the government is(由政府那邊出發)才有機會改變,因為政府只會在有困難時,才會接納建議。」他補充,由政府出發,意思是先接納政府的現况,不作過分理想化的抗爭,「在可行的範圍下逐步推進,比對立更好」。
梁祖彬強調,雖然曾擔任政府顧問,但不代表他易於就範,「教書的人就是難管」。對於政府培訓社工資助不足、長遠福利政策、關愛基金等,他亦逐一批評,「近5年增撥的款項都是用來推出新計劃,好像老人院舍不足就加幾個牀位,沒有從根本改善福利界機制和政策」。對於關愛基金,他認為計劃不算成功,「商界又不討好,捐錢又不能選擇使用方式,(基金)又不是長遠在制度內,甚至令人懷疑關愛基金只是給唐英年機會表現。」
獲港大頒發「長期服務獎」
至於獲港大頒發「長期服務獎」,亦不等於他已「完成任務」,他在退休前會繼續教學和接觸學生,多了解新一代思維,「年輕人有理想、熱誠是好,這是社會動力,但緊記要了解雙方看法,不可當自己一定對,只有合作才可進步」。他又寄語青年要放眼世界,回頭就能欣賞香港的美好。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