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多月的旱情已嚴重影響當地水質和生態環境。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昨日表示,大旱令湖泊水位水質明顯下降,其中,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有2萬多畝(約14平方公里)的濕地已乾涸。而屬於長江出海口的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屬於「極差」。不過,他卻拒絕評論是否是三峽大壩加劇了這次旱情。
李幹傑昨日在《中國環境狀况公報》發布會上表示,乾旱的原因主要是持續少雨造成。目前湖北、湖南、江西都遇到很大旱情,幾個大的湖泊,包括鄱陽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都降到了非常低的位置,這種情况也是近幾十年來非常罕見。
避談是否大壩加劇旱情
他指出,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來看,旱情造成的影響確實較大。從監測數據可見,由於湖區水量大幅減少,也令到湖泊水質明顯下降,今年3、4月份湖泊的水質比去年同期有明顯下降,對湖區濕地及候鳥生存造成了影響。如洞庭湖東部濕地保護區,已有2萬多畝的濕地乾涸。
但在被問及對於是否是三峽大壩的原因加劇了這次旱情,李幹傑則沒有回應。
在談到中國環境總體形勢時,李幹傑坦言十分嚴峻,在204條河流409個國家監控斷面中,一至三類、四至五類和「劣五類」水質比例分別59.9%、23.7%和16.4%,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長江、珠江總體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遼河中度污染,海河重度污染。」
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
中國近岸海域水質現狀也受到外界關注,李幹傑表示,四大近岸海區(黃海、南海、渤海、東海)中,總體屬於輕度污染,但屬於較差的「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則達23.2%。「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但李幹傑並沒有進一步解釋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變得極差的具體原因。
在被問及今年多次發生重金屬污染問題,李幹傑稱,去年發生了14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其中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前5個月發生的7起則全是血鉛問題。目前,防治重金屬污染的立法正在積極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