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受拉尼娜現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表面溫度較正常低,令天氣異常)影響,漁護署今年首5個月發出51宗紅潮報告,較去年31宗多出65%。但隨着紅潮高峰期過去,估計對明日端午節龍舟比賽影響不大。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解釋,紅潮高峰期一般在3月至5月底出現,今年紅潮主要以夜光藻組成,亦曾出現一種有毒的亞歷山大藻,大部分紅潮出現在本港南邊水域。他指亞歷山大藻屬於海洋性藻類,今年珠江上半年較乾旱,淡水水流較弱,海洋水流則變得較強,「外洋入侵水流強,鹽分濃度高,有利亞歷山大藻及夜光藻繁殖」。
何建宗續稱,紅潮主要出現在大嶼山、南丫島等香港南或西南邊,該處最受珠江口排放的污染物影響,當中的氮為藻類生長提供養分。兩項原因導致今年頻繁出現紅潮,但隨着天氣變得炎熱,紅潮會減少出現,估計對明日的龍舟比賽影響不大。
漁護署指紅潮是自然現象,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因素如光線強度、海水溫度、水中營養物的水平、水流速度等配合下,海水的微型單細胞浮游藻類或會大量繁殖形成紅潮,科學上暫無準確預測紅潮出現的方法。
環保署指出,一般划艇運動包括賽龍舟,屬於次級接觸水上活動,一般在規劃為次級接觸康樂活動的水域範圍內進行。署方今年首5個月錄得的水質數據顯示,全港次級接觸康樂活動水域的水質均符合大腸桿菌指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