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機場管理局發表的「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拋出兩個方案,但外界普遍認為其實只得一個選擇,即加建第三條跑道。機管局解釋,增建跑道的具體方案其實是從15個設計方案中選出,當中已考慮航空管制、升降效率、旅客舒適等多項因素。但有專家認為,當局應同時拋出跑道長度和間距均較短的替代方案,供市民考慮。
機管局委託英國國家航空交通服務有限公司,為興建第三條跑道做研究,該公司曾制訂15個跑道設計方案,當中除現時中選的平行排列跑道外,尚包括直角或多個不同角度的方案,但考慮了營運安全、與障礙物距離、珠三角空域不足問題、航空交通管制程序、最佳運作模式(即跑道可用性及容量)等因素後,認為平行設計是最可取做法。
平行跑道免起航空衝突
該公司解釋,剔除與現有跑道不平行的新跑道方案,主要是因機場南面有大嶼山的山勢地形限制,若用非平行跑道,飛機只能向北面飛,或從北面降落;不僅與現有跑道的航空交通程序出現衝突,與進出澳門及深圳機場的飛機亦有衝突,而且非平行跑道能增加的容量較小。
該公司建議,新跑道向西面移開1140米興建,因為這間距可覆蓋較多現有污泥坑面積,並維持3800米的長度,以保持靈活性。該公司提出,第三條跑道日後只供降落,現有北跑道則只供起飛,現有南跑道可同時起降,這安排可令每年飛機起降量增加至57至62.2萬架次。
選定跑道走向後,該公司再制作了18個機場佈局,涵蓋停機坪、客運大樓及客運廊的各種不同設計排列,從中選出現時諮詢社會的方案。
專家:短跑道可供細機用
雖然機管局拋出優化現有雙跑道和新增第三跑道這兩個方案,但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祥國認為市民其實無選擇,因為維持現有雙跑道,港機場很快便飽和。他說,機管局應將興建較短跑道等替代方案同時拋出,因為在德國法蘭克福亦正建一條長2800米的跑道,予較小飛機使用。機管局解釋,現時使用香港機場的,七成是廣體機,但羅祥國認為,來往內地、東南亞的飛機將維持細機,故可將短跑道予細機使用。
另方面,羅祥國亦提出,既然第三條跑道建議只作降落,並不是獨立運作模式,那與現時北跑道的間距毋須維持逾1000米,可考慮縮窄至500米。兩個改動不僅可減少填海面積,亦有助減低造價。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