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多次大型集會,如前晚的六四晚會,或3月的預算案遊行,大部分市民和平散去後,均有小部分示威者遊行到中聯辦或警署,最後釀成衝突事件。有學者估計,這些餘波是新一代希望透過較激烈行動向政府施壓的行為,但他警告若行動過火特別是影響交通,不單爭不到支持,反而可能令市民厭惡。
至於六四晚會後的遊行示威演變成癱瘓英皇道約3小時的衝突,警方與示威者各指對方是罪魁。
記者當日深夜於現場所見,200人的遊行隊伍晚上10時半在維園出發時雖然聲稱只佔一條行車線,不阻礙交通,但遊行開始後不久已實際佔用了1.5條行車線,加上外圍維持秩序的警員,英皇道東行兩行車線已幾乎完全被示威者佔用,令交通大阻塞了逾半小時。
示威者指出,示威隊伍至11時許已完成約八成行程,若警方不阻撓,料交通阻塞多15至30分鐘,至午夜前便可回復正常,但警方卻在電廠街突然佈下多重防線阻止示威者前進,警告示威者須離開馬路改到行人路。記者所見,最後警方警告不單無效,反而刺激示威者散開,令衝突範圍擴大,連累英皇道兩條電車路及一條西行線亦受波及,釀成交通大癱瘓。
塞車3小時
昨日凌晨1時即警方清場前,不少示威者原已願讓步返回行人路遊行,但警方疑因已形成包圍網,此時拒放人及堅持清場拘人,結果交通要到凌晨1時40分即清場後才恢復正常,前後塞車約3小時。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分析,和平大集會後附加激烈遊行似漸成慣例,是因新一代示威者不滿傳統民主派集會活動太「禮儀性質」,故期望以更激烈行動向政府施壓,但近月市民對激烈活動不滿正增加,故示威者宜減低活動對交通等民生事項影響,及應訂出較高認受性的明確示威目標,才能較易獲得市民支持。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