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元代畫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圖》上周在北京以4.025億元人民幣拍賣成交,但古字畫鑑定專家裴光輝卻質疑其有可能是贋品。裴光輝昨日對本報稱,自己研究此圖1個多月,認為此畫的技法、書法等水平拙劣,與王蒙慣常風格相去甚遠,並提出10點「質疑」。本報試圖聯絡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但由於昨日是端午假期,電話無人接聽。
裴光輝對本報說,今年5月《稚川移居圖》(以下簡稱《稚川》)等作品到東莞巡展時,「有在收藏界的朋友感興趣,就委託我來看一看」,他看到原畫時就覺得有問題,經過拍下照片、放大分析,再與王蒙其他作品對比,「我研究了1個多月,發現問題愈來愈多。」
文物專家指畫「粗製濫造」
裴光輝說,王蒙的山水畫中常出現「草堂」,幾乎每畫必置,且精心營構,能畫出茅草屋頂層層疊疊的質感,但《稚川》僅以線條勾畫;王蒙亦工於描畫人物和動物,《稚川》中東晉道人葛洪(字稚川)騎牛看書的情景竟然畫漏了他的左手,牛也畫少一隻角,不似是名家應有的錯誤。
他還指出,《稚川》中的山石、樹木等細節都「粗製濫造」,沒有王蒙畫中通常有的佈局精湛、筆墨深淺富於變化的特點。此外,簽名落款的寫法通常不會輕易改變,王蒙寫「蒙」字會把第一豎寫得長過第二豎,「宀」上方的一點點在第二豎之下,符合書法中「造險」和「救險」的動態美,但《稚川》的「蒙」字兩豎一樣長,一點也未點在右豎之下,反而點在左豎之下。
拍賣行不保證真偽
此外,《稚川》題詩中還有多處錯別字,由於題詩者多為歷代名儒,不可能犯如此低級錯誤,故裴光輝「質疑」其為贋品。他說,拍賣行通常會向顧客說明其不保證拍賣品真假,但認為大行應該更講信譽,「他們的鑑定師應該更嚴謹一些。」
《稚川》上周六於北京拍出4.025億元高價,成為中國拍賣史上第2高價古畫,僅次於一年前以4.368億元成交的黃庭堅《砥柱銘》。無獨有偶,裴光輝也曾質疑《砥柱銘》是贋品。「我不是故意要惹他不高興,我只是講我的看法,他們採取什麽樣的結論是他們的決定。」
明報記者林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