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只餘下半成視力的女秘書黃佩雯,喜愛拿着相機周圍拍攝,除為留下美好一刻,也將經歷收進記憶匣子,今年她與其他視障人士在文化中心舉行相片展。雖然看不清,但她沒有退縮,「我連相也可以影到。不要認命,接受自己殘疾及克服它」。
靠拍檔形容眼前景象
黃佩雯在中學時代、視力變差前已愛拿着菲林相機拍照,「可以記下開心一刻,之後憑相想起當時的情况」。她十多歲時右眼視網膜脫落,往後的生活幾乎依賴左眼,但其後左眼視網膜亦脫落,現在只能依靠右眼的5%視力窺看這世界。即使在猛烈陽光下,她僅能看到事物的輪廓,一入黑便幾乎看不到東西。
黃佩雯去年初參加攝影班,與約十名視障人士一同上課。她與拍檔一同外出拍攝,拍檔為她形容眼前景况,讓她大概了解構圖,「拍檔會幫到手,但未必知道我想要的效果」,每一張相她都會拍多張,亦會從不同角度拍攝,「補多幾張,回家再用電腦放大來看,有時影相的水平會歪」,因此在每個景點也要逗留更長時間。她學會運用光圈、快門的技巧等,「不要介意錯、影得不美,經驗可以累積和慢慢摸索」。她聯同其他同學在文化中心舉行相展,昨日亦為傷健共融單車活動「踏出共融路」擔任大會攝影師之一。
黃佩雯形容,每個人影相也有獨特性,「我着重影感覺,想記錄事情,而不是突發的相」。她喜歡拍人物、動物及大自然,認為大自然千變萬化很奇妙。
「趁還能看到 留多點回憶」
雖然任職秘書,但27歲的她性格活潑好動,去年參加樂施會的毅行者,今年初亦在廈門完成42公里的馬拉松,「視力未差前也沒想做那麼多事情,現在想挑戰一下自己」,她形容不想社會只覺得殘障人士很可憐,「我們也可以貢獻社會」。
她也想告訴社會︰「不要因為既定框框而局限視野,視覺有問題,但體驗到的不少,不要因為殘疾便以為不能做。」她鼓勵視障人士不要害怕外出,「肯伸隻手去摸就已經得」。
黃佩雯說,醫生指她的視力會繼續差下去,「還能看到的時候,想留多點回憶」。她等着未來,告訴子女這些相是她拍下的,「他們可以形容相片,我便可以回憶當時的情景,如果沒有紀錄便可能忘記」。
明報記者 黃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