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日是世界海洋日,香港大學一項針對港人海洋保育意識的調查顯示,雖然港人對海洋保育態度積極,但保育認知充斥謬誤,四成受訪者竟認為海洋資源用之不盡,五成半人並不知道在港供應的部分海鮮實為瀕危品種。負責調查學者認為,香港在保育政策及教育上落後其他地區,建議推行海鮮標籤、加強教育。
九成人願身體力行保護海洋
調查針對香港市民對海洋的認知度,由護膚品品牌La Mer委託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教授薛綺雯(Yvonne Sadovy)進行,以電話訪問約1000人。結果顯示,82%港人認為海洋的健康狀况非常重要,90%港人願意身體力行保護海洋。
然而,調查同時顯示港人對環境議題的認知度明顯偏低,40%受訪者認為海洋有無限量的海鮮供應,逾50%受訪者表示不知道該如何保護海洋。
四成以為海鮮無限
薛綺雯指出,外國學生自小學起,便開始學習海洋科學知識,但香港在學校及大眾層面的教育均不足。約55%受訪者並不知道部分在港售賣的海鮮為瀕危品種,但85%受訪者指出,若他們知道該些為瀕危品種,便不會食用。薛綺雯認為,海產認證標籤已在多國流行,列明海產種類、來源地、養殖抑或捕捉等資料,助消費者選擇。
近年香港部分餐廳在餐牌上列出部分資料,薛認為已屬一大進步,但坦言部分市民即使面對資料亦無從入手。他支持標籤制度應由民間自發引入,強調市民心態改變至為重要。
指司法覆核工程可致雙贏
近日有市民就港珠澳大橋環評提出司法覆核,亦有市民關注興建第三條機場跑道的生態問題,薛綺雯認為,事件顯示市民的保育意識有所提高。她不評論個別項目的環評是否足夠,但認同任何項目落實前,均應先做好環評,並指雖然司法覆核勝訴或會令工程稍為延遲,但最終可達雙贏,「如果你不顧及環境保育,便不能得到可持續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