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考察,目前內地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趨勢上講,中小企業依賴低勞動力成本、低資源價格及外需強勁擴張所帶來的高成長、高利潤及低風險階段已經進入尾聲,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利潤的貢獻,企業的盈利水平可能會逐步進入一個較低的發展階段。
其二,從周期上講,庫存調整周期中,企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的資金佔用率明顯提高,應收帳款在企業資產中的佔比也持續上升,而且「緊縮加時賽」隨着物價壓力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更新設備、擴張產能的意願,從而限制下一輪周期利潤改善的機會和空間,這是周期性的經營風險。
壓制影子銀行 打擊中小企
其三,逆周期調控政策衝擊下企業資金成本大幅度上升,中小企業過多地承擔了抑制通脹和緊縮政策的衝擊成本,為了抑制通脹壓力並促進金融審慎監管,金融監管十分關注影子銀行體系(如信託、租賃、擔保、典當、小額信貸等渠道)的影響,並積極將影子銀行體系納入銀行業的監管體系,因為這些影子銀行體系傳統意義上主要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因而針對影子銀行體系的嚴厲緊縮,必然會對缺少其他融資替代渠道的中小企業形成衝擊,這是周期性的財務風險。
如果把考察的時間視窗回溯至2007至2008年、中小企業在上一輪周期的調整困境,我們發現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基本約束也是來自於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等因素,歸根結柢為轉型壓力。區別在於當前企業面臨的GDP增速較低、外需較弱,但是總體上看,當前中小企業轉型的經濟環境應當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寬鬆。
回顧2009至2010年的大規模貨幣與信貸刺激政策,可以說這一超常規時期的危機應對政策,對冲了2008年不少行業的中小企業面臨的轉型壓力,使當時看來正常政策環境下難以生存的中小企業獲得了暫時性的延續,我們調研時,不少中小企業普遍表示,2009至2010年是近年來企業發展歷史上最容易的日子。
提價未能追上成本上漲
基於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及資金成本上升的三重約束,企業的利潤水平被明顯壓縮,情况類似於2007至2008年的水平,從統計指標上看:
(1)PPIPM與PPI之間的差額擴大,雖然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PM)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波動趨勢一致,但兩者始終保持一定的差距,這意味着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漲成本無法通過漲價來消化,終端製造企業的利潤被壓縮;
(2)加工工業價格指數與採掘業價格指數之間的背離度始終存在。中小企業通常集中在加工工業,屬於工業生產梯隊的第三層級。從資料上看,一定程度上加工工業價格指數與採掘業價格指數之間的差額,可以代表中小企業銷售利潤水平,該指標顯示2010年上半年以來,企業的利潤壓縮趨於惡化。
工人開支壓力重臨
從我們近期對「長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業的實地調研的情况來看,企業所感到的勞動力成本壓力重新回歸到危機前的情况:(1)缺工率較高、開工率不足;(2)工資加速上漲;(3)離職率上升,員工流動性增大;(4)工資支付方式的改變加大了企業的短期支出負擔;(5)用於員工福利的隱性支出大幅增加。
從目前的轉型環境看,儘管宏觀經濟增長速度較之2007至2008年要慢,但是總體上企業轉型的壓力更為均衡,特別是目前企業面臨的去庫存壓力相對小於2008年底。同時,一些優勢企業開始利用調整時期加快了整合和結構調整,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值得積極扶持的動向。
加息換取降準備金率
如果認為中小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是與2007至2008年一以貫之的轉型壓力,那麼目前的緊縮政策就應當防止過於依賴超常規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也要防止宏觀政策短期內出現過大的方向性轉換,政策方向應當是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的轉型:
(1)在宏觀政策上可以考慮在適當加息以抑制通脹預期的同時,適當降低準備金率以改善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2)通過降低中小企業稅收,來減輕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同時重點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升級;(3)以金融、財稅等多種手段鼓勵中小企業之間的併購整合,促進優勢的中小企業通過併購進行良性的擴張;
(4)降低管制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希望進入的服務業等的准入門檻,鼓勵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新的行業領域;(5)考慮金融監管政策對大型壟斷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不同衝擊程度。
為了抑制通脹壓力並促進金融審慎監管,因而針對影子銀行體系的嚴厲緊縮必然會對缺少其他融資替代渠道的中小企業形成衝擊,需要採取監管上的對冲政策來緩衝這種衝擊。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