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模具企業留港設計保質量長青網文章

2011年06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6月20日 21:59
2011年06月20日 21: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模具業歷史悠久,1970年代更輸出不少「師傅」到台灣、新加坡等地,技術與德國、瑞士等模具業有名的國家看齊。然而1990年代起製造業式微,有中小型模具公司卻堅持將一半生產線留港,包括複雜的前期模具設計,將大規模製作等工序送回內地,盼力保香港製造業重質的優勢。

模具這一行,如替他人作嫁,客人有要求,模具廠便協助籌備設計、貼上客人的品牌標籤出售,但他們從不介意。佳士美精密工程有限公司主席劉耀明接受專訪時指出,曾為不少大型國際賽事場館製作膠椅,亦曾替著名德國汽車製造商BMW製作產品,「客戶用鉛筆畫個概念,只得幾條線,我們便要實踐它的功能、概念、外觀等」。

甘為他人「作嫁」 曾替寶馬做模

他舉例,有客戶想設計一款遠紅外線熱能探測器,客戶會先找一家技術公司處理紅外線技術問題,佳士美則負責與技術公司合作,設計探測器的外殼及內部結構、如何將相關技術置入,並負責生產。

1990年代起同行紛搬回內地,但劉耀明不願跟隨,直至2005年接獲大訂單急於擴張,在港遍尋廠地不果,最後方落戶東莞。眼見內地同業為壓低價錢爭取訂單,中小企根本難以靠價錢競爭,對於這些劣質公司,劉耀明不以為然,並與之保持距離,「市場一窩蜂做的,我不做」。

內地設廠 仍視香港為前線

即使在內地設廠,劉耀明無意將整條生產線搬回內地,反而始終視香港是前線,內地不過是後援。他揚要要做到「Low volume, high mix(每款小量生產,款式要多)」,將精密的新產品交由香港製造,他說﹕「設計牽涉大量電腦數據,就像時裝,不能泄密。」內地廠房只會負責後期製作和大量生產,以及製作部分已穩定發展的產品等。現時劉耀明的客戶中,約三至四成指明由香港生產線全面負責,着重的是香港品牌,不介意錢多花一點。

劉耀明留港,多少亦希望在港留住製造業。他現時在港聘約20人為行政、設計等人員,約70名為生產線工人,於大埔約2萬方呎的廠房工作,亦聘用運輸公司。不過他即使有心留在港,亦擔心模具業面對青黃不接,「別人一聽到模具,便想到機器、鑽車底,其實我們不只是『啤工』,這行涉及很多設計和調校……就如神七、神八(神舟飛船),點會畀一般女工製造?全部有博士學位的﹗」

政府無支援 嘆單打獨鬥

他指,外國政府願為製造業提供起動及支援資金,培育了不少產業。「香港製造業單打獨鬥,有時想接一些特別的訂單,要take a risk(冒風險),做一套模要過百萬,政府沒資助,唯有『睇餸食飯』。」

關注香港製造業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認為,不少香港製造業大有可為,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支援,並優化CEPA,讓更多製造業可享零關稅優惠進軍內地市場。

明報記者 袁柏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