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繼本報揭露,田生地產收舊樓過程中,合法地把不全面的失實樓價在田土廳註冊後,本報再發現,連公營機構市區重建局一樣在收舊樓過程中,僅把反映部分樓價的合約註冊,而大筆額外津貼則沒有註冊。市建局發言人表示,「樓價」以外的津貼不算是真實樓價,故毋須註冊。不過有議員批評,市建局做法不合理。
樓價98萬 津貼153萬
本報翻查市建局近年一些收購個案發現,於觀塘裕民坊30號國泰大樓低樓E室,實用面積425方呎,市建局在田土廳(土地註冊處)註冊的樓價為98.4萬元,但該單位前業主表示,市建局另支付一筆153.6萬元的「津貼」給他,而這津貼比樓價還高,按這單位真實樓價252萬計算,市建局註冊的樓價, 僅是真實樓價約四成,換言之,足足「報少」約六成。
另外,本報發現另一個位於中環卑利街18號興業樓高層單位,實用面積723方呎,市建局在田土廳註冊的樓價為261萬元,沒有註冊的津貼金額約354萬元,真實樓價約615萬元。換言之,註冊樓價僅是真實樓價的42%,也報少約58%。
市建局:所有文件交稅局
市建局發言人指出,收購舊樓時,會付足樓價,他稱樓價是以單位的現用值(Existing Use Value,市建局網頁稱為市值交吉價)釐訂,於樓價以外,會再給予自置居所津貼等額外津貼。他表示,現時該局是以現用值計算印花稅,而津貼則未有納入計算。他續稱,這些做法都曾經與稅局澄清,另外市建局會將所有涉及樓價及津貼的文件,交予稅局審核,強調絕對在「陽光下辦事」。
王國興:做法不合理
發言人補充,如果是將樓價(例如300萬元)分拆成150萬元帳面樓價及150萬元搬遷費,而只以帳面樓價繳付印花稅才是有問題。他稱,該局收購時是付足300萬元樓價之餘,再付一些額外津貼。他強調,那些是額外津貼,並非樓價的一部分,所以只以樓價(不連津貼)計算印花稅,是合情合理。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認為,此做法「不合理」。他又認為,「即使是市建局,也不應離開常規註冊」。他續稱,發展局需要檢討這個問題,堵塞現行在土地註冊處失實樓價的漏洞。
涂謹申:按常理難誤導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則指出,市建局的做法難與田生分拆樓價的方式比擬(見另稿)。涂謹申解釋,市建局每次收購均會公開宣布收購呎價,且從公開資訊也能得到津貼方程式,加上又有統一收購、凍結調查等既有程序,「所以按常理,市建局不會、亦都不能利用這些信息去誤導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