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長者兒孫福遜滬長青網文章

2011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6月22日 08:59
2011年06月22日 08: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和上海同樣面對人口老化,一項兩地研究發現,香港長者與家人和其他人的關係,較上海長者略差,而居於院舍的長者,亦較居於社區的長者不快樂。有學者指出,香港實際居住和生活環境不理想,令長者與子女關係相對疏離,是導致長者不快樂的原因之一。

東華三院早前委託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樓瑋群,聯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終身教授桂世勛進行一項為期3年的研究,現已完成一半,包括訪問了825名香港及上海長者(香港社區320人、香港院舍300人、上海社區205人),問及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及是否快樂,以及制訂出一套「華人長者靈性量表」。

居院舍長者較不快樂

研究結果顯示,兩地受訪長者在情感、生命意義等靈性健康表現上得分相若。此外,香港長者與自我及環境的關係,例如是否健康、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是否留意社會時事等,表現亦較上海長者優勝。不過,不論是居於社區,抑或居住於院舍,香港長者與家人及他人的關係明顯較上海差。

居所細小 港青難與長者同住

研究顧問、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認為,香港青年人工時長、居住面積小,對於子女要在社區照顧長者的限制,相對較上海大。他又提及,內地設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訂明長者權益、子女應負責任等,令長者得到更多保障,內地敬老氣氛相對本港亦較濃厚。樓瑋群則提醒,院舍長者的靈性健康較社區長者差,「我們大膽假設,環境轉變,與家人、朋友關係維繫和親密度會有影響。他們不能24小時跟家人一起,朋友亦不能經常探望」。她提醒子女不應忽視已送院舍照顧的父母。

不過,上海學者桂世勛亦坦言,上海的敬老氣氛亦正面臨衝擊,「80年代後很多獨生子女,在家中被視為小皇帝,在關心別人、尊重老人方面差一些」。他認為香港及上海均要加強「80後」、「90後」的敬老教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