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已退休的外科醫生金振明,2006年為日籍女病人進行局部胃部切除手術時,誤將病人的肝臟主血管門靜脈及膽管切除,令病人流失2000毫升血,最後不治。4年半後,醫務委員會終裁定金振明專業失德,但指他有懺悔及重犯可能低,僅判除牌12個月。由於金振明已退休,除牌裁決對他已無實際影響。
被告金振明退休前在中區執業,是私人外科醫生。他在1972年獲內外科醫學院執照、1976年獲美國外科醫學委員會文憑,至93年獲頒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行醫近40年。
案情指出,42歲的竹山洋子因患末期胃腺癌,被轉介向被告求醫。被告為她進行檢查後發現,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結區域,同時有腹膜擴散迹象,建議病人進行局部胃部切除手術。
誤切後仍毫不知情
2006年10月5日,病人在港安醫院進行手術期間,大量出血2000毫升,較正常手術的200至300毫升多。惟被告無發現病人門靜脈及膽管被切除,僅安排她到普通病房休息。10月6日,病人出現茶色尿,肝功能失效,8日被送到瑪麗醫院情况危殆,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臟完全無血液供應,最後延至12日不治。
2009年死因研訊的解剖報告顯示,病人的門靜脈及膽管被切斷,相信病人是因為大量的肝壞死、切斷門靜脈及被切除部分胃癌組織而死。被告當時在死因庭上表示,對病人的門靜脈及膽管被切斷毫不知情,並對報告的發現感到驚訝。
專家證人中文大學醫學院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昨日作供時指出,門靜脈是肝臟的主要血管,負責近75%的供血,切斷後會令病人的肝臟因失血而壞死。他指出,門靜脈體積較大,手術中意外切除十分罕見。
處理一般需時1至3年
從事發至醫委會作出裁決,超過4年半,被告於09年1月已退休,今次醫委會除牌對他已沒有影響。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指出,向醫委會投訴及處理私人執業醫生的醫療失誤個案,一般需時較久,而醫委會最多只能判醫生除牌,阻嚇力不大,如病人家屬要索償,需再花時間金錢進行民事訴訟,不少病人家屬難以負擔。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醫委會案件一般需時1至3年處理,「有時是久一些,如果病人死亡,家屬可即時申請法庭聆訊討論索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