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人習慣服食止痛藥應付各種痛症,但食得太多止痛藥亦會有副作用。有腸胃科醫生表示,隨着人口老化,更多市民常用消炎止痛藥、阿士匹靈等,而相應的小腸疾病亦有上升趨勢。為更有效應付腸潰瘍疾病,中大近年開始使用雙球小腸鏡,每次可觀察的小腸長度倍增,至今已為100名小腸疾病患者提供超過140次診治。
中大醫學院腸胃及肝科醫生許祖紳表示,受關節痛困擾的老人及青年、出現經痛的女士,常使用消炎止痛藥,但服藥次數及分量太多,容易令腸胃潰瘍。另外,心臟病或中風患者若長期服用過量阿士匹靈,亦容易出現腸胃潰瘍。他說,隨着人口老化,小腸問題亦愈來愈常見,單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就有大約1000人出現消化道出血,當中約有50人是小腸出血。
威院每年接1000消化道出血個案
許祖紳說,平均達6米長的小腸在腹腔內盤曲又重疊,一旦出血,診斷十分困難,平均需約兩年才能確診。其中一名患有小腸淋巴瘤的病人石天順表示,自己一向身體健康,3年前出現腹痛,不時痛到嘔吐,照電腦掃描只見暗影而不知是何物,直至去年一次劇烈痛楚險暈倒,才確診為小腸淋巴瘤。
許祖紳稱,現時檢查小腸的最佳方法為雙球小腸鏡及膠囊內窺鏡(讓病人吞服內置鏡頭的小膠囊)。
常見病徵大便出血
中大於2005年由日本引進雙球小腸鏡,為小腸疾病患者提供既安全又無創傷性的診斷及即時治療,至今已為100名年齡介乎16至90歲小腸疾病患者提供超過140次診治,患者中最常見的小腸疾病包括小腸潰瘍、微絲血管出血及小腸腫瘤。
要辨識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疾病病徵是大便出血,如轉為黑色或鮮紅色,醫生通常會按情况先後為病人照胃鏡、大腸鏡,最後才是小腸鏡。雙球小腸鏡檢查需時90至120分鐘,要檢查全腸一般要做兩次。雙球小腸鏡檢查只適宜急性腸出血、懷疑腸道收窄人士,而貧血、有滲血情况病人則需要用膠囊內窺鏡。相比膠囊內窺鏡,雙球小腸鏡能即時進行治療,可取不正常組織作化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