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早前宣布增推土地和進一步收緊按揭,上周又傳出會復建居屋,消息一出,樓市即再度受壓,根據中原和城大合作的二手樓價數據,已是連續兩周下跌,累積跌幅達2%(見圖1)。不過,美聯指本周六日15個二手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錄得1987組,按周反彈1.2%。
政府復建居屋勢在必行,自然有業主擔心會影響樓價,市場隨即錄得減價以至撻訂個案,其中又以客源有機會與居屋買家重疊的細價樓最受衝擊,如天水圍栢慧豪廷,便有業主以低於原叫價100萬元售出單位,而青衣也有樓盤買家,在得知有關消息後取消交易。
一手居屋要抽籤 隨時「癡癡地等」
其實,自07年至去年,政府也因應樓市攀升而趁機將居屋貨尾清貨,每年推出數字由1392至6311伙(見圖2),4年間合共賣出了17,195個居屋貨尾單位,或平均每年近4300個單位,期間整體樓價除金融海嘯時曾出現調整,但之後樓價數月間已升破海嘯前高位,近期更攀升至97年時高峰水平,可以推論,若復建居屋數字每年為4000餘個單位,將對樓市衝擊不大。
不少未能「上車」買樓的家庭,都希望復建居屋可為他們完成置業的希望,但要知道就算政府真的復建居屋,也要兩至三年後才可推出市場,而居屋不是公屋,後者只要符合資格,一般輪候時間上樓,所需時間不用三年,而如居屋每年只建興數千單位,符合資格的申請人士,便需要抽籤,如前年市旺推售居屋貨尾時,申請較可供購買單位超額達18倍,即中籤率只有約4%,若計入只想買入心儀的居屋盤的考慮因素,幸運兒可能要抽十多次才能成功揀樓,則由今天算起,隨時要等七年八載才可購得心儀的居屋,對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可以等得到嗎?其實,現時全港共有約32萬多個已落成居屋單位,雖然歷年只有約20%已完成補地價(或轉售),流通量不算高,但市場的二手放盤至少也有數千個,等買新居屋的家庭,與其「癡癡地等」,為何不向二手居屋打主意?
除非居屋年建逾萬 否則難推低樓價
當然,也會有家庭認為當新建居屋推出時,政府或會提供較大的折讓率或提供新優惠,又或市場多了這批低價房屋,有助拖低樓價,屆時才買樓會較現時划算。然而樓價後市升或跌,可說是未知數,而真要讓復建居屋拖低樓價,建屋數量便要每年過萬,如97至99年樓價插水時,每年平均推出居屋單位便多達2.4萬個,但一來政府有能力每年覓地並興建如此多的居屋單位?二來政府又真的願意如此「重手」,以推冧樓價嗎?而大家都還記得當年「八萬五」遇上金融風暴的教訓,全港因樓價大挫,曾出現了超個10萬個負資產家庭。誰又可以斷定,若政府大量復建居屋之時,外圍和香港經濟,不會再出現如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
市場從來最怕的是不確定性,特首曾蔭權表明會在今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才正式交代會否復建居屋問題,則有關復建居屋的細節,比如數量、定價、折讓率和申請資格等,在未來4個月只能靠傳媒的「消息來源」吹風,誰也不能確知和較準確評估復建居屋對樓市的影響。一些信心較弱的私樓業主,尤其是細價樓的投資者,或會在避險的情况加快賣,如此便對樓市構成心理的調整壓力。
大孖沙增持地產股 或有啟示
小投資容易擔驚受怕,大發展商又如何看後市?上周傳出復建居屋消息後,樓市成交進一步萎縮,樓價也見受壓,而地產股更在周一急插。不過,兩大發展商長實(0001)和恒基(0012),其主席李嘉誠和李兆基卻在當日大手增持公司股票;正常情况,如發展商看淡後市,應是快快的配股集資,但兩個「大孖沙」卻反其道而行,或有一定的啟示,而本周恒生地產股類指數也回升約525點,升幅約1.95%。
最近政府先後增推建屋土地供應、收緊物業按揭和研究復建居屋,到底會對樓市做成何種影響,而市民可繼續放心入市,或是應賣樓離場?為幫助讀者掌握樓市最新形勢,明報置業網將在下月9日舉辦樓市講座,除筆者外,還邀得管理逾百億元私人物業資產的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以及資深分析員張一鳴作演講嘉賓,詳情及報名可登入網址(http://www.mpfinance.com/pty709.htm)。
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