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房屋問題 隨時引來京官治港長青網文章

2011年06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6月27日 05:59
2011年06月27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中央政府不斷施壓下,香港特區政府終於答應復建居屋。財政司長曾俊華在個人網誌透露,特首將在10月的施政報告中會詳細交代復建居屋的細節。特區政府對民間要求復建居屋的訴求一直置若罔聞,但中央政府代表出言不遜,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在香港、澳門兩度評論香港政府的房屋政策,港府便硬着頭皮說復建,太彆扭了。

香港樓價在2009年4月至今平均漲了80%,超越1997年水平,且愈升愈急。香港樓市泡沫化,是不爭的事實。特區政府不是沒有下工夫,但力度不足,撼不動樓魔。曾蔭權在去年10月的2010-11年施政報告,已經說了特區政府會增加土地供應,在未來10年每年提供可建2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另外特區政府會推出先租後買的「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幫助中低收入人士置業。政府同時在投資移民獲許投資資產類別中剔除房地產投資。跟着特區政府在2010年11月宣布徵收額外印花稅等新政策,以打擊炒樓之風。今年2月財政司長在2011-12財政預算案提出將申請公屋者的入息上限調高逾一成半,令符合資格申請公屋的家庭增加2.5萬個。但市場與政府唱反調,這半年香港各類住宅樓價不斷再創歷史新高。

未回應弱勢群體實際訴求

香港700萬人口中。有一半是住在公屋或居屋,另50%是住在私人樓宇。居屋是1978年開始,是1973年「10年建屋計劃」的延伸。回歸後香港樓市一直低迷,政府終於在2002年底宣布停建居屋,以圖挽救當時的樓市。之後董去曾來,便一直堅持不願再沾手居屋市場。居屋相對小型單位的私樓是有替補作用,但香港樓市的定價權在新樓盤和大型屋邨,過去30年歷史告訴我們,居屋的供應對私樓樓價是沒有影響的。過去如是,現在也如是。

復建居屋是政治訴求,樓價變化是經濟現象,兩者沒有必然關係。過去60年,香港的樓價和香港經濟周期頗為脗合,說明香港樓市的需求基本上是依經濟盛衰變化,樓市供應量的影響體會在價格的波動幅度。要減緩樓價升幅,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經濟興旺時增加新建樓宇面積。但當今地產霸權當道,為政者明哲保身,不敢逆其鋒,我看這才是今次樓市瘋狂暴漲的主因。什麼香港市場大陸化,只及其目,對焦錯誤。

中央政府的要求,是社會和諧,人人安居。我未見中央要員說人人買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是要求香港特區政府關注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房屋問題,因為房屋問題既涉民生又涉經濟,處理不當會演化成政治問題。弱勢群體是哪些人?他們要求居屋?這是哪門邏輯?如果我解讀,我會增加公屋、放寬申請公屋資格、縮短輪候公屋時間至1年。

復建居屋是敷衍政客和市民之舉,不能抑制樓價。現在樓市已有見頂之象,他日如果樓價下跌,大家歸咎政府建居屋讓他們接火棒,到時內外不是人,情何以堪?執政者缺乏遠見、邏輯思維,施政方寸大亂,我們子民還能寄望什麼?未到2047年,隨時引來京官治港了。

陳茂峰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