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醫療負擔除了來自不斷增加的慢性病患個案,中大研究更發現,病人出院護理欠佳再度入院的額外醫療開支,一年可達6300萬元。其中以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出院後一個月內突然再入院風險最高,較一般人高六成。
額外醫療開支 年涉6300萬
前衛生局福利及食物局長、現任中大公立衛生學院醫療體系研究中心總監楊永強,帶領中大研究人員,就本港十大疾病包括癌症、心臟病、肺炎、肝病、糖尿病等的患者,研究出院後一月內再入院比率、留院日數、死亡率,和額外醫療成本,分析2007年全港公立醫院共337,694名內科病人個案。病人平均年齡69.8歲,當中52.7%是男性。
研究顯示,當中16.7%病人出院後需再入院,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患者再入院風險,較一般人高六成,當中以年長病人(平均75歲)、男性、依靠綜援金過活,以及住安老院的病人風險較大。至於患者再入院後的死亡率平均為8.9%,其中以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最高,達30.8%,其次是主動脈瘤和肺炎,均為24%。
腦血管病患者再入院留醫日子最長,平均在急症病房住6.9日,其後再在復康病房住3日,但按人頭計,此組再入院病人在研究期間只有約190人,相對而言,研究期間約680名再入院心臟病患者,入院後所需治療涉及的醫療成本最高,達2500萬元。
研究報告推算到了2017年,即使上述病人再入院率不變,醫療通脹維持4.5%保守水平,醫管局要應付病人突然再入院帶來的額外醫療成本,可超過1億元。因此,當局必須針對如何進一步改善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質素,提升照顧質素,減低病人突然再入院的需求,為病人準備一套全面的出院計劃極重要。有關研究在最新一期國際醫學期刊《BioMed Central 健康服務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