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代梟雄卡扎菲懷疑遭開槍處決,令人想起史上另外兩位獨裁者﹕伊拉克的薩達姆,及羅馬尼亞共黨領袖齊奧塞斯庫(又譯壽西斯古)。但歷史經驗顯示,血腥殺死獨裁者,往往是民主發展的「凶兆」,甚至意味持續動盪。利比亞的暴力變天,還可能刺激敘利亞和也門反對派走向暴力鬥爭之路,背離「阿拉伯之春」運動原先的和平抗爭原則。
如同薩達姆齊奧塞斯庫
卡扎菲的命運結局,與薩達姆和齊奧塞斯庫都有雷同之處﹕薩達姆2003年在政權被美軍入侵推翻後,最後在地洞口被擒;齊奧塞斯庫則在1989年東歐變天中遭示威推翻逃亡,最後被倒戈軍人擒住。薩達姆之死算是文明一點,經過較正式審訊才判絞刑,至於齊奧塞斯庫則僅經草草審問,就迅即與妻子齊遭槍決。
但處決暴君與建設民主是兩回事。薩達姆的死雖打擊了支持他的遜尼派民兵,但伊拉克政局還是一團糟,什葉派民兵坐大,還有親蓋達分子的恐襲,直至近兩年形勢才見穩定;至於齊奧塞斯庫死後,國家實際由一批「換了招牌」的前羅共人士把持,多次鎮壓示威,又涉選舉舞弊,直到1996年反對派真正靠民主選舉上台,國家始上正軌。
暴力鬥爭 違「阿拉伯之春」原則
回顧「阿拉伯之春」已變天的國家,突尼斯算是最有機會實現民主過渡的國家,該國將於明天舉行首次自由選舉,人口較少(只1200萬)兼構成較單一,加上教育水平較高,雖有利突尼斯民主過渡,但仍無法避開世俗政黨與伊斯蘭勢力的矛盾;埃及的問題就更多,教派矛盾、窮困嚴重、教育水平偏低,都令民主過渡困難重重,使得保守的軍方反成穩定力量。至於利比亞,情况更堪憂。在攻克的黎波里和擒殺卡扎菲中充當主力的米蘇拉塔伊斯蘭民兵陣營,一直謀求擴大權力,早已要求新政權總理賈布尼勒等,在攻下蘇爾特後下台,《紐約時報》就引述專家警告,利比亞有可能淪為動盪的「失敗國家」。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