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因路人見死不救延遲救治的小悅悅去世,是否能喚起人們對城市冷漠的關注,尚屬未知之數,因為人們對冷漠的原因沒有充分的認識。
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被兩次輾過後7分鐘內18個途人視若無睹,周圍幾家店鋪內的人聽到哭聲無動於衷。事後政府高調召開座談會,譴責見死不救,倡議見義勇為。汪洋更呼籲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身醜陋」。
從基本人性與良知的角度,甚至建議立法懲罰見死不救者,都值得討論,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角度,就是社會根源。
社會根源討論被忽略
見死不救事件發生的地方,佛山大瀝黃岐鎮的一個五金城,歷史只有10年,在這兒開店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是一個無主體的非熟人社會。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著名論述,熟人社會講的是在一個小地方,成員有血緣與地緣的關係,互相認識,所以會出現輿論壓力、關係、面子等等問題,若從這個論述的反面看,這個五金城的成員,互相不認識,自以為是過客,冷漠油然而生。
社區無主體 外人如過客
目前中國的大城市,人口發展的速度驚人,北京人口從五六百萬增加到1800萬,也就是10多年的時間,在這些大城市的周邊近郊,內地叫城鄉結合部,都是外地人聚居地,如果這些地方的人來自同一個地區,因為出現外來人和本地人兩個主體,很容易會使矛盾升級;如果人口來自不同地區,就會成無主體的社區。
政府對融入無政策
關鍵問題是,政府對於外來人融入本地社會的政策十分緩慢,也沒有徹底執行,更從來沒有組織過任何活動,協助外地人跟本地人溝通,外地人對社區毫無歸屬感。如今政府空談互相關懷,熱愛社區,都是緣木求魚。
阮紀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