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管局要求免試聘請海外醫生補充人手不足,被醫學會聯同其他醫生團體去信特首反對。有市民昨致電電台烽煙節目批評醫學會自私、只顧業界利益。食衛局長周一嶽則表示,醫生組織應以社會利益及病人為主要考慮,「不應將任何界別的利益凌駕病人之上,醫生亦不應有特權」。他期望業界尤其在言論方面,可以達到社會要求。
立法會昨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多名議員關注醫護人手不足及醫管局免試引進海外醫生,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任何醫生組織都應以社會利益及病人為主要考慮,不應將任何界別的利益凌駕病人之上,回應醫學會近日去信特首,反對醫管局要求免試聘請海外醫生。
周﹕聘海外醫生僅佔1%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則表示,目前私營市場有剩餘醫生人手,醫管局毋須免試聘請海外醫生補充,只需將醫管局人手平均調配,便足以解決人手問題(詳見另稿)。周一嶽回應稱梁的言論「充分發揮其功能組別的功能」,指雖然同意提供額外醫生會為社會帶來問題,但「本港有多餘醫生」與實際情况有很大距離。
潘佩璆﹕醫生有清閒有「做死」
周一嶽說,海外醫生可填補一些專科人手不足,而醫管局只聘請幾十名醫生,佔本港整體醫生不足1%,不會作為主要人手供應,不會影響內部競爭。醫管局今年度計劃共聘請330名醫生、1700多名護士,亦透過重整工作流程,減輕前線人員工作量。
本身是精神科醫生的潘佩璆議員,歸咎是醫管局管人力資源錯配,造成有醫生清閒,但有醫生「做死」,相信政府計劃增加100個醫科生名額能改善醫生人手。
但他反對醫管局透過免試聘請海外醫生補充人手不足,他以英國為例,指英國曾基於政治理由改革專科醫生考試機制,以精神科為例,新機制以選擇題代替以往的長問題,又以演員模擬臨牀個案,代替以病人真實案例考核醫生臨牀口試。但他留意到1997年後本地海外醫生執業試及格率很低,建議醫委會檢討考試模式。
蔡堅﹕並非為個人利益
聽眾黃女士致電港台烽煙節目抱怨說,其女兒2000年在英國習醫,畢業後卻無法通過本港的醫生執業試,建議請獨立機構檢視醫委會的試題難度。
也有聽眾矛頭直指醫學會,批評醫學會立場自私,只顧業界利益,罔顧九成公立醫院病人不夠醫生之苦。蔡堅回應說自己快將退休,故並非為個人利益,又說為了維持醫療服務水平,願意參加執業試作示範,證明程度並非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