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中小企問題貸款風險上升,以及愈趨嚴謹的監管要求,均令內銀未來盈利能力備受考驗。從事內銀諮詢顧問服務的埃森哲合伙人陳文輝接受專訪時坦言,內銀經營複雜性日增,隨着資金及資本成本上升,以往的「風光日子」難再,惟不良貸款問題應不至於導致內銀「爆煲」。近日溫州民間借貸危機,進一步突顯了內地中小企貸款的風險隱患,但國策卻鼓勵銀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以支持經濟增長,或令銀行資產質素加劇惡化,早前有大行更預期,未來2至3年,內銀不良貸款率或逾10%。
內銀有本錢消化問題貸款
「(不良貸款率)10%太誇張。」陳文輝指出,借鑑外國同業的經驗,中小企壞帳風險較高屬自然現象,一般而言,中小企借貸的經營模式需要5至8年才算成熟,而內銀推動發展這個領域僅2至3年,「過程中會涉及學費,不良貸款是其中一項。」他續指出,於經濟不景時外國銀行不良貸款率可達5%至6%,然而,相比西方同業,內銀自身的財務及資本狀况均穩健增長,有足夠「本錢」消化問題貸款,而且,他相信,內地經濟不會「硬着陸」,政府也不會對中小企融資困難及樓市急跌坐視不理,故壞帳問題應不至於導致內銀出現虧損,甚至觸發系統性風險和「爆煲」,但盈利增長勢將放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