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3歲男童張睿霆在屯門醫院接受矯正頸椎手術後不幸死亡,醫院聘請海外專家研究,報告已經完成,將於明日交給男童家人。據了解,專家報告認為負責手術的團隊為男童拔喉,以及急救的程序均符合水平,但亦提出一些技術性的改善建議,包括加強培訓醫生,一旦在手術時遇到突發問題,如需要重建氣道等的應變能力。
報告建議加強培訓醫生
專家報告認為,醫院為男童在手術前所作的評估,以及團隊為病人阻塞的氣道進行各種急救方法,均符合水平。至於外界質疑醫療團隊應否在手術後馬上為男童拔喉,或者直接將他送入深切治療部觀察,發現沒有併發症才拔喉,專家認為兩種做法在國際上沒有單一標準,要視乎情况而定。
有資深的麻醉科醫生向本報表示,醫生使用肌肉鬆弛藥物令病人麻醉,若病人在手術時出現嚴重氣管阻塞,呼吸困難,醫生可使用纖維鏡插入口鼻,幫助病人呼吸,或者使用吊鹽水用的幼針,插入喉嚨與軟骨薄膜之間,泵氧氣入內,除非上述的方法也無法為病人重開氣道,才考慮使用外科氣道開孔插喉。他說,並非每名麻醉科醫生也曾處理過突發問題,故認同有必要加強這方面培訓。
張睿霆在8月4日由美國專家彭教授帶領,由屯門醫院數名腦外科醫生,包括腦外科主管方道生醫生輔助。手術完成後,醫生為張睿霆拔喉,但在拔喉後不久,張的氣道出現嚴重阻塞,呼吸困難,經急救後被送去深切治療部,男童延至手術後18日去世。
明愛輸錯血 認化驗員出錯
男童家屬不滿醫院交代死因時含糊其詞或坦護醫護人員,認為是醫醫相衛。家屬指張患哮喘入院,質疑屯門醫院安排男童做矯正頸椎手術是否有必要,質疑手術目的是為教學示範。家人又質疑醫生在手術室為男童拔喉之決定是否正確,同時質疑醫生為男童急救時的程序是否符合水平。
另外,明愛醫院今日亦會就早前一名婦人手術時被輸錯血發表調查報告,報告指事故源於化驗室兩名職員調錯該婦人與另一名病人的配血資料。醫院管理層計劃引入自動化血庫系統,以減低人為錯誤。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