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10年,藝術家早已自行在工廈地區如新蒲崗、觀塘和火炭漸漸集合起來,觀塘地下音樂人黃津珏坦言,藝術群在工廈雖是「違規」聚集發展,但大家享受租金便宜,聚集了不少創意工業,造肥皂、手製糖果等,這些群組,難以由政府「人工化」地組織出來。
難由政府人工化組織
踏進觀塘的大業街,全部也是1970、80年代的工廈,坐的升降機還需手動拉閘,走進任何一層,原來有不少有趣的格局佈置、獨立的音樂室,還有「勉強不錯」的隔音設備,都是出租給音樂人的藝術空間。不過,原來這些皆為政府規例中的「違規」發展。
自然聚集 「沒特別相約好」
黃津珏約10年前開始租借觀塘工廈單位,參與製作地下音樂,雖然曾經搬遷,但周邊離不開音樂人。自言相信「靈感會用盡」的他,現時只為非牟利團體或特別表演製作配樂,如特赦組織活動,收取的酬勞很少,甚至免費。他說,所有有心人均是經朋友介紹,慢慢聚集起來,「並沒有特別說相約好」,有些人做配樂、有些人夾band,「各自做喜歡的藝術,感覺很好」。
他笑言,正正因為做地下音樂的人「非主流」,往往崇尚草根,除了地下音樂外,其他賣樂器、維修樂器、表現場地等人士也不謀而合地租用工廈,「對於藝術年資淺的人相當重要,初起步時必須有便宜的工作室,這樣才可讓他們堅持理想」。因為關注觀塘發展,黃津珏更曾走訪附近工廈,了解內部運作,「有很多傳統工藝原來仍然存在,只是平時少發掘」。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