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家愈來愈重視退休策劃,退休策劃主要是為退休後生活費綢繆,大部分打工仔會透過儲蓄及投資達到個人預期目標。惟在退休策劃上,除了如何調配投資資產外,不可以忽略的是在計算通脹方面。雖然過去20年通脹偏低,但當長期處於低息環境,高通脹必定是大家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若只以今日通脹水平計算退休金,將來通脹急升時,在退休後才驚覺退休金根本不足夠,屆時只可以從節流入手。
美國大都會人壽成熟市場機構性投資服務副總裁及董事Sandra Timmermann表示,據市場數據顯示,在2050年時全球60歲或以上老人將達到20億人,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會較成熟市場上升速度更快。醫療進步,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故退休也應早作準備。
醫療進步 人均壽命愈來愈長
全球受到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不少投資項目也受累,大部分投資市場均顯著大跌,加上在低息環境,大家感覺通脹已經埋身,過去幾年通脹率平均為4至5%,上世紀80年代初最高通脹曾達16%,通脹蠶食大家的購買力。假設現時手持10萬元,5年後便會貶值至8.1萬元。若果準退休人士想在退休後維持每月2萬元開支,假設退休後年通脹率為4%,投資年回報為6%,假設要維持退休後30年生活,在退休之年,需要資金約543萬元;倘維持退休後35年生活,則需要資金約607萬元。
再者,現時儲蓄存款在1厘之下,若靠存款息率根本抵禦不到通脹蠶食「老本」。那麼長者投資抗通脹有何妙法?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表示:「長者投資理財一定要以保守為主,亦要分散風險。一定要穩陣,並以跑贏通脹為大前提,定下每年6至8厘的回報。」
股票是長期抗通脹佳選
過去全球股票市場年度化回報率達6%,可以跑贏通脹。張佩儀表示,股票是對抗通脹的方法之一,當然在此不明朗市况下,分注入市及選取一些公用股為較佳策略。
星展銀行(香港)環球金融市場高級副總裁王良享表示,歐洲或美國政府評級有機會被降低的風險,反而優質企業債券票息不但較國債為高,而且這類企業財務穩健,投資潛力更勝國債。如2017年到期的和黃債券,孳息率有4.17厘,剛夠抗衡通脹。
TIPS與通脹掛鈎
另一種是通脹掛鈎債券(TIPS)。傳統上,銀行利率下降,會催使資金流向債券市場,以求獲取較高利息,兼得債券價格上升之利。不過在高通脹的環境下,債券的利率可能不足以抵消物價升幅,另類通脹掛鈎債券(TIPS)卻在通脹高企下突顯其優勢。它的基本原理與傳統債券差不多,均會派發固定票息,最大分別在於本金將與消費物價指數(CPI)掛鈎,若CPI上升回報也會隨之上升,投資者可取得原本息口及因通脹帶來的雙重回報。不過,長者同時也需留意未來通脹率是否放慢甚至通縮重臨,若市况轉壞,通脹掛鈎債券的息口可能將低於傳統債券。
明報記者 龍彩霞、崔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