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周三全球六大央行聯手救市,削減美元互換掉期利率,美股道指升490點,重上12000點關口,收復今年全部失地。全球股市大升,不少投資者的情緒立即樂觀起來,不問價追貨。但筆者認為,類似措施僅會在金融危機時推出,依今年9月的經驗,救市藥效或只可維持一周。
今年9月15日,歐洲銀行資金緊絀問題惡化,五大央行聯合出招,提出新融資途徑,措施包括短期美元借貸投標,令歐洲銀行可以從央行借取不設上限的美元,借貸期為3個月,並且在今年10至12月,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美元借貸投標,供歐洲銀行取得貸款,解決「美元荒」問題。
當時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招「無限美元」借貸可以解決一切流動性問題,全球股市立即一片歡騰,美股標普500指數從9月15日的低位1180點,升至9月16日的1215點,樂觀情緒一直維持至9月21日,但當市場意識到「救市」不等於「牛市」的時候,標普500指數到9月23日便一度跌至1100點的低位(見圖),市場興奮情緒不夠一周。
金融體系流動性壓力 重返海嘯水平
不少投資者都有疑問,本周二標普500指數在1200點水平,僅較今年初低5%,為何還要救市?但隨後在財經雜誌《福布斯》的網站,分析師阿若拉(Nigam Arora)上載了一篇文章,指有一間大型歐洲銀行在周二晚上,因為無法在市場在取得資金,滿足短期的融資需要,最後需要央行出手拯救才能脫險。若這篇報道屬實,則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六大央行突然聯手救市,緩解流動性壓力,並且在聲明中刻意提及「美國金融機構現時在短期融資市場仍可取得所需流動性」。
筆者在周三晚看見六大央行聯手救市聲明後,忽然覺得有點「似曾相識」,遂翻查紀錄,發現原來2008年雷曼倒閉後,融資市場凍結,金融體系瀕臨崩潰之際,六大央行在9月18日也曾發表類似聲明,破天荒宣布聯手提供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當日道指也從低位反彈600點。換言之,現時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壓力,已重返金融海嘯時的水平。所以,筆者相信歐洲銀行業的問題可能已惡化至另一階段,依9月的經驗,救市藥效或只可維持一周,有貨者在高位減持獲利是較可取的策略。
明報記者 謝德健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