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經濟放緩,市場對人民幣的態度亦開始轉變。人民幣兌美元匯價連續第5個交易日觸及跌停之餘,人行最新公布的10月份累積外匯佔款亦是近8年來首次按月減少,顯示相對於人民幣,銀行和企業更願意持有外匯,減少向人行結匯(即售出外匯,買入人民幣)。
10月累積外匯佔款 8年來首次跌
周二(6日)央行開出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為6.3334,較周一的6.3349偏強。但美元買盤積極,導致人民幣持續遭拋售,開市早段1美元兌人民幣再下試6.3651跌停板,連續第5天出現跌停。央行設定的人民幣兌美元每日波動區間為中間價的上下0.5%,即單日較中間價跌超過0.5%便要暫停交易,直至有人願意以較高的匯價買入人民幣為止。
內地交易員表示,歐債危機困難重重,令美元避險價值上升,反觀中國經濟持續放緩,故人民幣上升的動力明顯較弱。
另一邊廂,央行繼早前公布10月金融機構整體外匯佔款較9月下降248.92億元(人民幣,下同)後,昨日公布的人行資產負債表中亦顯示,10月累計外匯佔款餘額23.29萬億元,按月減少了893.4億元。
早前整體金融機構的統計包括了人行、商業銀行、信用社、財務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機構,故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表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外匯佔款並沒有下降,主要是金融機構和企業向央行結匯意願下降,令到人行所持外匯減少近900億元。
上一次央行外匯佔款回落出現在2003年,從當年11月的3.13萬億元回落至12月的2.98萬億元,下降了1450億元。換言之,今年10月央行外匯佔款減少為近8年來首次。
有分析認為,近期人民幣貶值預期持續,使得銀行和企業持有外匯意願隨之上升,同時居民和企業的購匯積極性也在提高。市場預計,在外圍環境短期難以改善、中國經濟放慢的情况下,人民幣升值預期將持續偏弱,外匯佔款減少將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