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群策學社主席方文雄﹕人口老化 住宅規劃要跨代共融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01日 06:00
2011年12月01日 06:0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人一向有「三代同堂」,可以方便照顧家人的居住理想,但香港居住環境一般狹小,請工人在家照顧長者已諸多不便,如將老人家送往老人院,更會令家人的關係變得疏離。雖然近年「地產霸權」說法盛行,但也有發展商除了賣樓圖利,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就如協成行集團董事總經理方文雄,便籌組成立了民間智庫群策學社並出任主席,最近更完成研究,針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提出於洪水橋建設可容納一萬人口的「跨代共融」住宅計劃「栢松坊」。

方文雄出身慈善世家,其祖父方樹泉及其父方潤華都是知名的慈善家。方說,有感現時老人院舍在質量上普遍未能滿足實際需求,認為居所要講求歸屬感,解決老人住屋是福利政策,因此透過學社聯同一群港大學生,共同策劃香港首個跨代共融社區,即兩代或三代人可居住在同一社區的鄰近甚至相鄰單位,以方便照顧和探訪,又有醫療及社區服務支援。

他指出,現時發展商建樓大多針對小家庭,如廣告常以大型會所作賣點。要把跨代共融的概念普及化,需要配合發展商在規劃上的合作,如落成後的會所,加入為迎合老人需要的設施。方指出,2010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士雖已佔總人口的18%,此數字未能令發展商關注到老人的需求,所以他建議政府在賣地契約上加入條款,「要畀啲incentive(誘因),催化發展商同社會關注,做啲嘢適合老人退休生活」。

研究於洪水橋 建長幼相鄰社區

方文雄表示,現時老人院舍有限,由於某些大廈的屋契不容許建造院舍,老人被迫住在環境較差的地方,栢松坊盼能給予退休人士更多選擇。項目研究選址在近年交通條件大為改善的洪水橋,規劃可容納人口約1萬人,方指這並非純地產項目,需配合社會福利,建造一個小社區,讓長幼可住在相鄰的單位,方便照顧和維持較親密關係,但若要社區建設成功,不僅硬件,亦要考慮軟件,包含人性化規劃如生活習慣,交通等因素。

方舉例說,聘請護士只是「生理上的照顧」,但缺少朋輩陪伴也談不上是理想的退休生活。他期望此類規劃可促進兩代共融,因住在同一社區,可以互相照應,令跨代關係更密切。他認為香港是現代化城市,希望透個栢松坊作為示範,先在香港發揮其果效,繼而推及世界。他續稱,已向規劃處提交報告,規劃處表示欣賞,以及希望日後規劃可注入相關元素。

房屋規劃 不能單看數字

特首候選人對於房屋政策多側重數字上的需要,方文雄認同較大的居住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生活質素,「梁振英都話每人住嘅平均呎數應適量放大」,「空間狹窄令人想出街,唔留喺屋企」。然而,他指房屋規劃不能單看數字,香港人口與住屋數量基本上取得平衡,惟此數據不能反映住屋質素。

學社以元朗洪水橋作為研究跨代共融的社區試點,首先是該地多官地,獲得政府首肯便可用作發展,程序較簡單;再者,天水圍一帶交通網絡完善,不再是獨處一角,附近的基礎建設亦充足,開發成本相對低,期望以洪水橋作為項目的中心點,再擴而充之。

明報記者 鄒凱婷、陸振球

攝影﹕林振東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